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杠杆原理,传世至今,被人类反复利用,并且早已埋藏在社会结构里,更为深刻的是,“杠杆”早已像空气一样,隐藏在日常生活里,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感觉,甚至有些人还把杠杆当成洪水猛兽。
绝大部分人对于杠杆的理解,基本都是停留在货币杠杆的层面,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借钱”。无论出借人是什么主体,银行、券商、高利贷、P2P、小贷公司、亲戚朋友等等,对于借款人而言,用了别人的钱,办了自己的事儿,都算是用杠杆。
据统计,近十年来,由于房价的迅猛上涨,中国90%以上的购房者,都有用杠杆,即按揭贷款。也就是90%以上的买房子的人,都欠过银行的钱。
所以杠杆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新闻媒体却总喜欢把杠杆与股市联系起来,2015年股灾的杠杆破灭,让大家对于场外融资带来的数倍杠杆泡沫记忆犹新。
但更广义上,人们超出自身购买力而动用的外部资金,都算是货币杠杆。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这里不过多解释了。
杠杆在生活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而且大部分的隐形杠杆,被大家忽略了。
本篇带各位开开脑洞。
1、人力杠杆
这是生活里经常出现的杠杆现象,比如,企业主雇佣员工的行为,就是一种加杠杆的动作。
本来可以自己做的业务,后来由于产业扩张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已经难以覆盖产能需要,就需要雇佣员工来完成业务。改革开放初的“傻子瓜子”,便是这样开创了民营经济的先河。
很多人抱怨说自己累死累活,老板就是不给自己涨工资,但是从老板的角度,雇佣员工是要付出代价(工资)的,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要压缩人员成本,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这就叫资本家要压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力来获取超额收益。
所以员工与老板这种关系,是天生二元对立的存在。
员工永远有诉求,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卖的价格越高越好;而老板永远有诉求,要尽量降低人力杠杆(员工工资)的使用成本,总会想办法把员工单位时间“使用成本”变的更便宜,进而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与你去借钱,希望利息越低越好,是一样的道理。人力杠杆,只不过是在公司与个人,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找个合理的支点。
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此外,我们经常看到一家知名企业公布平均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是被平均了(即使是内部员工),的确,管理层拿的薪资水平,是下面员工的很多倍,甚至是几百倍。有些团队内部也会有这种情况,领导的工资比下面小弟的工资总和都多。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凭什么?
这就又回到人力杠杆的背面来理解,当你借钱的时候,还不起钱,或者炒股加杠杆要被平仓了,在加杆杆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承担了数倍于个体的风险?是不是面临被追债或者破产的境遇?
企业经营也是这样,一家公司最大的风险承受人是老板,一个团队所有最后的压力在领导。员工,作为“杠杆”的一部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卖自身的劳动时间来获取收入,原则上没有太大的风险。
当然有些人会抬杠了,那为什么很多企业破产后也会欠员工薪酬发不出来。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就是作为“杠杆”本身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媒体对于欠薪事件的过度曝光造成的认知偏误,现实生活里大部分情况是员工不会被欠薪的企业状况;另外一方面,就算被欠薪,也别忘了员工薪酬在企业破产清算里的优先级是非常靠前的。这个话题本篇不展开了。
由于老板或者领导承担了过多的风险,所以他们会天然要求更高的回报,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司里薪酬两极分化会非常严重。
当然,万事都要有个度,你没有承担那么多的风险和压力,却拿了过度的补偿,肯定会有人背后骂你。这一点其实在大型企业高管层级非常常见,也是巴菲特经常言语的“代理人现象”。
不少大型企业管理层的薪资水平与承担的压力与风险,远远不匹配。高管作为管理层,拿着丰厚的薪金,把风险转嫁给股东和社会公众,把工作强度转嫁给下属。比如,08年金融危机时候,雷曼和贝尔斯登的CEO,公司都快垮掉了,却还拿着上千万甚至过亿美金的年薪。
聪明的企业家永远懂得在使用人力杠杆的时候找到平衡,也就是让员工觉得没白辛苦。
华为可以伟大如此,不仅仅在于任正非卓越的战略眼光,更在于他们整个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安排,可以让人才挣到钱,让人力作为杠杆的部分得到自身满足,这不刚刚又发了20亿奖金下去嘛。
所以很多老板千万别抱怨为何员工不努力工作不上心,作为管理者,要先想想是不是使用人力杠杆的时候,未免太自私了一点。天平向你个人,倾斜的太多了。跟人谈杠杆“成本”,要价太苛刻了。
2、经营杠杆
一切超出自身生产力范围的生产能力,在经营过程中也都是在加杠杆。
一家企业要扩产能,除了要雇佣更多的员工(人力杠杆),还需要加的便是资产杠杆,包括新产线的投入、供应商的扩充、子公司的设立等等。而决定商业模式优劣的,往往就是加的这个资产杠杆是什么属性,是重资产还是轻资产?是需要马上给钱还是晚点再给?
重资产模式下扩充产能,从建厂到取得收益,需要漫长的过程,一般扩建过程中,往往向上游供应商要账期(除非上游供应商真的难以替代,比如ASML这种之于芯片制造业)。这就是在利用上游的账期产生的经营杠杆,在干着自己的生意。这种模式下最强势的玩家,甚至往往可以“产能”还没扩充完,上游占着账期不付钱,下游客户的预付款先收进来,上下游的便宜占尽了。
典型的比如前两年的
房地产行业,经典的“空手套白狼”,可以把经营和货币杠杆,双重杠杆发挥到极致的行业。也难怪地产老板们常年在富豪榜上占据前几名的位子。
3、信用杠杆
最高级的杠杆,就是所谓信用杠杆。
举个最近比较热门的例子可能好理解,王思聪因为“老赖”事件,上了头条。
回顾他这几年的运作,发现前两年王思聪顺风顺水,横跨电竞、影视娱乐、直播、甚至高科技产业等等,与IDG、红杉等顶级私募合投项目(主要是跟投),身价一度达到63亿。
很多人可能很好奇,当初老王给的仅仅是“5个小目标”啊,哪里来那么多钱,干那么多事儿呢?
直到最近熊猫直播被告上法庭,王思聪成了失信被执行人,消失于微博,很多事情才浮出水面。
直播,作为一个极度烧钱的生意,王公子的“纸面身家”和5个小目标,根本就不顶事,熊猫直播前后七轮融资,累计融资了一共20多亿。而资本都是嗜血的,这20多亿里面的很多轮,是签了保底回购协议的,也就是所谓“烫手的钱”。王思聪作为老板承担个人连带责任担保。
所以表面上,大家看到法院一个是几百万的薪酬纠纷,一个是1.5亿欠款的纠纷,对于曾经的首富王来说都不事儿,为何不一挥手还了,挽留住名誉,不要成了“老赖”,其实背后没那么简单,而且窟窿要远比表面上大。
好了,我们简单复盘一下王思聪最近几年的从顶峰到低谷的经历,说回文章的主题。
为什么一个1988年生,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09年才回国的年轻人,可以跟顶级创投要资源跟投项目,风生水起之时所投项目估值一轮比一轮高,成为国内的顶级流量,以个人信用为担保做兜底回购有人信??
表面上,这些东西都是不怎么花钱的,但貌似钱又买不来这些东西。
皆因他是首富之子。
首富的信用,就是王公子的信用,进而这种信用可以衍生出中国人常说的人脉、资源、关系、面子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隐形杠杆。
而同样,成也萧何败萧何,当首富老王两年前遭遇“去杠杆”后被迫“断臂求生”,无论是货币杠杆还是信用杠杆被削弱的时候,传导到今年的小王这里,不巧又赶上国家脱虚向实的去杠杆,一系列原因综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熊猫直播不得不关门倒闭,首富之子最后竟然成了“老赖”。
所以平常生活里看到一些富二代的“伪励志”创业故事,什么宣称自己没用家里一分钱,白手起家这种话,当个笑话听听就好了。
有些人宣传这种话其实只跟你说了前半句话,也就是钱可能真的没有拿过家里的。
钱这种表象,真有可能是问圈子里朋友募的。而好些动用的关键资源,虽然没有直接花钱,但是因为是二代创业,很多环节会给他这个人情,这玩意儿比钱贵多了。
本质上,这个“创业”过程,都是在不断动用信用杠杆。
信用杠杆,不仅仅是钱能代表的东西,其能量远高于钱,只是有时候以钱为表现载体。而更多的情况是,钱在信用杠杆里面充当了配角。
再换个角度,有些会计基础的人可能好理解这点,资产负债表里面,“商誉”所代表的无形资产,可是好大一块隐形的资产,它决定了你是喝
可口可乐还是喝百事可乐,决定了你喝茅台还是喝二锅头。
商誉对于这些“二代”们,就是一笔远超货币资金的财富。有了商誉带来的信用,可以动用的资源就是在几何级别增加。
所以历史上,无论东西方,懂得家族传承的世袭贵族们,甚至会把家族声誉看的比性命还重要,作为底层老百姓的你以为这是脑子进水了,但其实在那个阶层,声誉还真就是比真金白银还贵重的东西。
声誉的背后,有着无止尽的别人对“他们”的相信,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他们”动用超出自身生产力范畴杠杆而创造财富的过程。
白手起家这个词,现在被太多的“伪创业者”给用烂了,而我们要较真的用“白手”这种词来观察近十年活跃在互联网创业舞台上的人,能算是真的屌丝逆袭的,也就只有
京东的东哥莫属了。而其他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作为圈外人不知道的“原始信用优势”。
信用产生的杠杆,隐形在你我生活之间。
说小点,你中午吃饭没带钱,同事帮你垫付了,就是一个信用杠杆,因为他知道你回去会还给他。说大点,在你危难时肯出手相助的人,也是基于你的信用,因为他相信的,是你过去所有的表现,让你有能力还的起这个杠杆。
信用所产生的杠杆,更隐形于国家之间。
美元为什么可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之间商品贸易为什么要以美元进行交割?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就在以美国的国家信用做担保了。
这种信用带来的金融霸权主义,深刻的影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格局。别忘了,08年的危机,起源于美国,承担最后风险的,却是全世界。
注:本篇是《杠杆三论》系列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