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3-9-19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透明秋语 于 2014-9-25 20:38 编辑
二、
男人都有年轻雄壮的时候;女人都有年轻妩媚的时候,只是程度的不同,要不就是有身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古木是属于那种先天特风流雄壮的男人。父母把他生养在浦东的乡下,他却能够在没有亲戚朋友介绍与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带着未成年的儿子闯入浦西——大上海的天下。自从东海之滨长三角这个冲积平原的小渔村成为国人、世人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中心以来,浦东与浦西就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与区域。有道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就是形容当时上海浦西与浦东的差别,也就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当时有浦西人被称为上海人的习惯;浦东人被称为乡下人的习惯。不过在民国时期,没有现代的户籍制度,户口迁移自由。只要上海有亲属,或者自己有闯荡的魄力都能站稳在大上海。但是大多数国人还是习惯于老祖宗传承下的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的千年祖训,能够跻身于大上海的圈子内必定是一方土地上的骄人龙凤。
古木率领儿子仁雄前往上海不仅仅是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且有一个自身的原因。他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花烛妻子彩福生活在一起,感到不称心,生活不美满。他们夫妻两碰到一起要么是无声无息,要么是摔盆子砸碗。古木对待父母已经孝顺到没有违背父母之命,组成家庭的地步。然而共同生活的事实让他不能相安无事的继续承受下去。他们两个人的性格、习惯与情商、智商指数差距太悬殊,不在一个层次上。不管哪朝哪代,大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碰巧了般配了,投缘了,到老了;有一点不般配,煎熬着,忍受着;绝对的不般配,反抗着,折腾着。到老承诺婚姻第三阶段,与子偕老型,与子偕老——劳燕分飞——失败婚姻,(承诺主导)却是后代的勉强支撑才使“中华美德”不至于半途而废。
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上海的浦东与浦西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虽然浦西有些地方还如浦东一样荒凉,但是在十里洋场早已如早晨初升的太阳,一片灿烂,生机盎然,绚丽多彩,喜气洋洋,民国威权社会的繁华与辉煌在十里洋场凸显它优势的绽放。
上海有著“中华商业第一街”称号的南京路,东起外滩,西抵静安寺,全长约十里,(上海第一条电车的路线。)是英美列强各国在上海最早占据的殖民租界区域,所以过去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的繁荣是名符其实的让世人瞩目,不愧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称号。
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繁盛,国人是有目共睹,租界的繁华让世人叹为观止。此时进入上海的人被称为老上海人,古木就是在此时跨入上海的大门。这在他当时出身的浦东老家人的眼里,成为人人称颂与羡慕,刮目相看的新奇事件。
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在此间独占整个上海滩的鳌头,辉煌得璀璨。位于南京路西藏路交口的大新公司,是集小吃、戏剧欣赏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公司;位于南京东路上的新新公司是以经营各类食品为主的大型食品公司;位于南京东路的先施公司是以经营各类服装为主的大型服装公司;位于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交界口的永安公司即上海最大最有名气的中百公司,是以经营各类百货为主的大型百货公司。这是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书中郭四小姐戴西家里所创建的。当年她的父亲郭标为澳洲侨界领袖,受同乡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回上海开设的永安百货。
南京路上还有各种名声显赫的百年老店:诸如真老大房、沈大成、五芳斋、吴越人家、王家沙、乔家沙、梅龙镇等等属于小吃、餐饮类店铺;还有亨达利钟表店,老凤祥金银首饰店等等属于高档用品、奢侈品类店铺;张小泉剪刀店,韵泓筷子店等等属于日常用品、饮食用品类店铺。各色名店,各有韵味:那张小泉剪刀具有“只有长流的泉水,才无法剪断”的意味以及“唯有真相剪不破!”颠沛不破的真理;那韵泓筷子顾名思义,店内就是销售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碗筷餐具,具有“好运如鸿(韵泓与鸿运谐音)”的寓意。
古木带着独生儿子仁雄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点,它的位置就在这些繁荣昌盛的商业区附近。在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上各种各样特色商店以及娱乐场所一家接一家,像银河系的繁星般闪闪发光。有朝南两开间门面的富丽绸布商店;有有名的五小姐开办的朝南门面的《伍善记》童装店;有在南京路陕西路口朝北门面的平安电影院;有药厂老板开办的朝北两开间门面的大药房;有大皮鞋厂老板开办的朝北两开间门面,专做女艺人高档女鞋的蓝棠皮鞋店。店面的气质与韵味,皮鞋精工细作的质量不得不让女人倾倒;有大皮鞋厂老板开办的朝南进深门面,专做成功男士高档男鞋的大上海皮鞋店。店门外放置的大型巨人男鞋与小人国微型男鞋吸引着众多成功人士迈入此店,一睹男鞋风采;有红极一时的百乐门舞厅,后来改为红都电影院的娱乐场所;有显赫一时的哈同花园,后由俄国人帮助中国人修建成为红极一时的《中苏友好大厦》,是应付各种经济、文化、政治活动的会议场馆,以及应付各种展览、赛事的需求。
1931年5月,国际饭店动工兴建、1934年12月竣工并开业,饭店由4家银行联合投资兴建的投资建造,面对当时的上海跑马厅,由匈牙利籍著名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Edward Hudec,1893年-1958年)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据说,1933年年轻的贝聿铭途经饭店,自豪感油然而生,未等读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课程,便踏上去美国求读建筑学的道路,并终成一代国际建筑大师。大楼的建筑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外墙使用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顶部层层收进,显示出强烈的立体感采用了钢框架结构。被称为远东第一高楼
三十年代的上海,南京路上最高的高楼24层《国际饭店》,向世人炫耀着上海不朽的繁荣历史,星罗棋布的商店向世人传送着上海世况的兴盛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