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6-10-28 05:30 编辑
冯太后推进鲜卑族“汉化”
冯太后(442~490年),本名冯淑仪,“长乐信都人也”,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冀州乡镇岳良村人。
她14岁时被封为南北朝北魏(386~534年)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466~467年)时,被称为太后,孝文帝元宏即位(471年)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她两次临朝亲政25年,很有作为。《辞海》辟有《冯太后》条目,介绍了她执政的主要业绩。 她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现代学者郭沫若说:“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妇女。”“她对孝文帝前期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评论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风云女性”“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北魏女改革家”,等等。 对她,史志书中有“千古第一后”“铁腕冯太后”“女强人”等称。 她比人们熟知的武则天和慈禧,时间更早,更有作为,更有为杰出,更有影响力。 北魏(386年—534年),是 鲜卑族道武帝 拓跋珪统一我国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 南北朝时 北朝强大的第一个王朝。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太后出身汉族,自幼接受汉文化熏陶教育,具有较深的汉文化休养。她从小在宫中,熟悉汉族历代君王的为政之道。所以,在领导统治北魏时期(452~~490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使胡汉民族的差别性日渐减少,共同性日渐增多,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几乎达到全盘汉化的程度,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从奴隶制过度的封建制,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史书说她“以文明人入野蛮部族”“去腥膻之乡,践礼教之域,毅然独断,大革胡俗”,用先进的汉文化,改造了落后的 鲜卑族社会。
“汉化”内容 冯太后推行的“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变游牧、射猎为生,为定居农业生产。鲜卑人以前是以游牧、射猎为生。冯太后逐步引导组织他们变为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种粮食、植树桑。同时,发展手工业生产,开展商业活动。 ----除原始野蛮的婚姻陋习。冯太后严禁巫筮譏纬;下诏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消除“父死子妻其妾,兄死弟妻其嫂”等现象;准许出宫女与百姓为妻;禁止“婚聘过礼”“厚葬送终”, 改变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等等。还大力倡导胡汉通婚。 ----废野蛮刑法。冯太后清除了许多“野蛮残酷”刑律条文,如,车裂和腰斩;一人有罪,殃及全家、三族、五族等;“加重惩罚不孝罪”;改革朝仪,尊君抑臣,“朝堂上断胡语”,等等。 ----改野蛮掠夺,为“班禄制”。以前,鲜卑官员,没有常俸,依靠战争掳掠、瓜分战利品和皇帝赏赐、贪污受贿生活。冯太后依照汉制,实行俸禄制度,并规定在实行俸禄制度以后,贪赃满一匹布帛者处以死罪。 ----去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北魏“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486年,冯太后实行了邻、里、党“三长”制,核实了人口,建立了户口、户籍,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管理统治。 ----推“均田制”和“ 新租调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不息,民不聊生,贫弱者无栖身之地,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冯太后推行了“均田制”,使耕者有其田,人尽其力,地尽其宜,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大发展,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冯太后在御前会议上,倾听和比较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以后,果断地决定推行新租调制。新租调制规定,从减轻百姓租调出发,将租调分开,租即征谷物,调即征绢帛。 延兴五年(475年),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 -----倡兴教办学。冯太后在北魏史上最早设立乡学,大兴办学之风,开办皇宗学,在州郡设郡学,号召私人办学,令鲜卑子弟入学,学习汉文化。下诏尊崇孔子,祭祀孔庙,封孔子的二十八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等等。
“汉化”保障 冯太后推行“汉化”,受到了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阻挠,但是,她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使“汉化”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第一,扫除障碍。冯太后十分果敢地对阻挠、影响“汉化”政策推行的关键人予以解决,扫除了障碍。
《辞海》载,“献文帝时”,太后“杀专权大臣乙浑”。天安年元(466年),献文帝登基后,乙浑心怀叵测,矫诏诛杀异己,阴谋倾覆帝室,北魏政权落入其手。冯太后便“密定大策”,突然诛杀乙浑及同党,挽救了政权危机。然后,宣布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控制了北魏的政治大权。《注<资治通鉴>》中说:“主少国疑,奸臣擅命,屠戮忠贤”,冯太后平叛,“魏之不亡者幸也”。 时隔不到1年,又发生了东平王拓跋道符的叛乱。冯太后立即派人,将其诛杀。 献文帝与冯太后不睦,与冯太后的一些决策对着干,冯太后看到推行“汉化”政策难以指望献文帝了。于是,据说毒杀了他。《魏书》载:“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第二,培育皇孙。冯太后精心培育皇孙孝文帝,使他成为推行“汉化”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471年,孝文帝元宏接替父皇献文帝登基为帝,时仅5岁。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以一个慈祥的祖母身份,精心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 冯太后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的学习,使他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后来,使他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 从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开始,冯太后有意让已经20岁的孝文帝参与朝廷事务,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培养他的政治才干。在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全面改革中,都尽可能让孝文帝参与,以便使他得到锻炼。 冯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戒歌》300余章和《皇诰》18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 冯太后不仅在政治上全力培养孝文帝,而且也非常关心他的婚姻和日常生活。冯太后特意把同胞长兄冯熙的3个女儿纳入宫里。后来,孝文帝先后将其中2女立为皇后。 孝文帝也逐渐感到祖母太皇太后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并且也为她临朝听政那钢铁般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气度所威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与仰赖,对冯太后格外孝敬。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汉化”政策。 第三,重用汉人。冯太后提拔、重用了高允、高闾、李冲、王睿、李安世等一批才华横溢、精通治国之道的汉族儒士。冯太后对他们格外礼遇,倍加优崇,使他们“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冯太后所推行的“三长制”“班禄制”、兴教办学等“汉化”政策,都是这些汉族儒士提议、细化制定、落实的。 第四,以儒育人。让鲜卑子弟学习汉文化,尊儒、兴教、办学,大力普及汉文化,欲使“汉化”政策能够代代延续下去。
“汉化”继续 冯太后于490年故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汉化”, 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大一统直接铺垫了基石。
孝文帝493年从平城迁都洛阳以后,推行的“汉化”内容有以下方面。
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6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族的合作。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步六孤改为陆、丘穆陵改为穆等。 学汉礼。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国,提倡敬老风气等。 定官制。太和年间,依汉族例,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