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14-9-6 08:45 编辑
在我们家传了四代人的故事——“夹头虫”的故事
前几天写了个关于月饼的帖子,今天又想起了中秋过后的又一样美食,那就是螃蟹,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了。常言道九雌十雄,就是农历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西北风一起,蟹脚痒,就到了吃蟹的季节了。 虽然现在还没到秋风起吃大闸蟹的季节,但六月里的“六月黄”也是可以的,就是个儿小点。我家小外孙喜欢吃鲜的东西,前几天买了几个小螃蟹,回家做面拖蟹吃。小外孙不会吃蟹,专挑面拖蟹里的浆糊吃,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嘴巴边上还粘了好多浆糊。 面拖蟹是一个很典型的上海传统菜,充分体现了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特点,小毛蟹不值钱,买几个小毛蟹,用面粉拖拖,可以做成很大一碗,一家人也尝到了蟹的美味,小孩子不会吃小毛蟹,就专挑面拖蟹里的浆糊吃,营养很好,口感也很鲜美。 饭后,小外孙在沙发上缠着他妈,要她讲螃蟹的故事。我问,讲什么故事啊?小外孙对我说,“夹头虫”。原来,刚才吃了螃蟹,女儿就想起了,她小时候她奶奶,也是我母亲讲给她听的“夹头虫”的故事了,答应给她儿子讲“夹头虫”的故事了。顿时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在六十年前,给我讲“夹头虫”故事的情景了! 那时我比我现在的小外孙还小,才五六岁,我父亲的收入很低,家境很穷,每天只有一二毛钱的买菜铜钱,我母亲时常要到菜市场快落市了,才领着我去菜场买点落脚菜回来烧烧菜泡饭。偶尔也会改善一下伙食,买一串小螃蟹回来做面拖蟹吃。那时菜场里蟹是一串一串卖的,用稻草绳把蟹扎成串,长的七八个,短的三四个。那时穷人多,小一点的蟹也不贵,一毛几分钱也可以买上一串小毛蟹了。我家就三口人,做个面拖蟹吃吃也足够了。记得有一次,母亲和我边吃面拖蟹,边给我讲了个“夹头虫”的故事。 那是很早很早的事情了,家乡有种田的,也有到海里去打渔的,小孩子都要到海边去拾“吐铁”(黄泥螺)。谁知那时海里有一种爬行的虫,有八个脚,二个螯,形状十分可恶,它们见到灯光会趁着潮水往岸上有灯光的地方爬,上了岸是见什么吃什么,见人会用两个螯夹人,把人夹死。听说在海边拾“吐铁”的小孩子来不及逃,被这个虫夹死了。老百姓都十分可怕,都叫这个虫为“夹头虫”。老百姓是不等太阳下山就早早把门关上,熄掉灯生怕“夹头虫”来。
后来,大禹到家乡来治水,听老百姓说海里有这个虫,要上岸夹人,便派壮士巴解到海边观察。入夜,他让士兵在海边点起火堆。谁知火光引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夹头虫”,“夹头虫”个儿很大,一只只口吐泡沫象潮水一样涌了上来。于是海边激起了一场人虫大战,一直混战到东方发白。“夹头虫”便纷纷退入水中。一夜激战下来士兵死伤不少,被“夹头虫”夹伤的士兵都是血肉淋漓。 这时巴解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士兵筑一条土城,在土城前面挖条沟,到天晚时土城上升起火堆,周围的沟里都灌进沸腾的开水。晚上“夹头虫”来了,都此纷纷跌入沸水沟里烫死。烫死的夹头虫是浑身通红,还发出一股引人的香味。巴解闻着后,好奇地取过一只细看,把甲壳掰开,一闻香味更浓。他想,味道喷香扑鼻,肉不知能不能吃?便大着胆子咬了一口。谁知一入嘴,感觉这味道十分鲜美,比什么东西都好吃。巴解越吃越香,一下把一只“夹头虫”吃到肚里,接连又吃一只。士兵们见他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的士兵也跟着吃起来,吃罢无不大喜。于是,士兵们都随手捡“夹头虫”吃,不多一会,就把一大堆“夹头虫”全都吃完了。当地的百姓获悉后,也就纷纷捉拿“夹头虫”吃,消息又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从此,人们再也不怕“夹头虫”了,“夹头虫”倒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人们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把他当成勇士崇敬,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头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了“夹头虫”,也是天下第一食蟹人。那“夹头虫”呢,自打被人们煮熟了吃以后,再不敢肆虐了,都乖乖地躲到洞里去了,为了能躲进洞里,身体也渐渐地变小了好多。 光阴如剑,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女儿也到了五、六岁的年龄了。我虽然和父母分开住,但距离很近,不超过一百米吧,所以我一直在父母的“老饭店”里搭伙。我们下班回家晚,下午,女儿都是由我母亲从幼儿园接回家的,等我们回家在父母家里吃了晚饭,再一起回到自己的家里。此时我们的家境比从前那是好得多了,虽然螃蟹的价格贵了好多,但我们家每年秋天,吃螃蟹都成家常便饭的事情了,我母亲出手大,要买就买好的。我女儿手巧,五六岁就会用牙签挑蟹肉吃了,不像我那个时候,只会挑挑面拖蟹里的浆糊吃。也是在吃蟹的时候,我母亲也给我女儿讲了“夹头虫”的故事,我女儿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住了。
又过去三十多年了,我的小外孙开始吃面拖蟹了,现在轮到我女儿对他讲“夹头虫”的故事了。
一个小小的“夹头虫”故事,在我们家已经传了四代人了,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