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决策很成功(人物追记) 我84 年从部队转业到大连,在大连第五晶体管任技术副厂长。这时正直改革开放初期,刚从文革走过来又快要退休的书记和另一副厂长,显得胆小怕事。不想在退休前冒大风险,对引进外资项目缩手缩脚。认为我们玩不过小日本,和他们合作,早晚被算计了。 当时日本东方亚铅株式会社生产一种用途相当广泛的抗干扰线圈,产品主要销售到工业发达的美国和西欧,其前景相当看好。这东西很小,只能靠人工绕制。日本的劳动力很昂贵,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显然有利可图,一开始他们主要是用台湾和新加坡劳动市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人把眼睛转到中国的劳动市场。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位日本人叫平原胜治,他是该株式会社的一个课长,到中国选择合作伙伴的任务落到他的头上。在比较了天津和大连两地的情况,他决定合作选在大连。 我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欣喜若狂,决心改变工厂贫穷的现状,顶着巨大的压力,与日本人进行了接触。我们是从通信开始的(这违反日本经济合作的一般规律):日本人寄来原材料,信中详细介绍了抗干扰线圈的加工方法。 我按信中的讲述,自己试制了第一个成品。工厂给我拨了五名女工,开始试制。我就是师傅和验收员。300只样品完成后,发往了日本。日本人认为附合标准,立即派员到大连与我们谈判,谈判人员有平原胜治、草野健一,另外还有经济人龙泽泷卫和翻译左藤荣子。很快我们谈判成功,一纸月加工10万只抗干扰线圈的合同签定生效了。这是日本出材料、设备、技术,产品全部往回日本,我们净挣日元的纯劳务加工合同。对我们这个不景气的工厂无非是一剂起死回生的良药。 随着材料和设备源源运到我们工厂, 平原胜治、草野健一再次来到中国,他们负责工人的技术培训和质量验收。两人都毕业生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两人是第一次来大连,没有出去游览,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上。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着我,我们互相尊重和成了好朋友。 按平原胜治的说法:我们的合同对他是生死攸关的:成功,他则升迁进级;失败则卷铺盖走人——面临失业。他们会社与美国公司有供应合同:如果不能按时交货或质量不合格,他们要承担巨额赔偿的。难怪他们那么投入。 为了提高效率,草野健一还研制了一种夹持器。变手工绕制为勾制法,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工人从一天绕几只,到一天能绕300多只。每月10万只产品源源运到日本,以后我们又增签了合同,每月生产30万只,品种也从单一品种增加到七八种。 平原胜治脸上乐开了花,他选择我们工厂选对了,他的决策成功了,受到会社老板的赏识和嘉奖。 我们工厂也从向外厂出卖劳动力变成“小巨人企业”,收买了比原厂大的工厂厂房,盖起了多层的办公楼的车间。 看来无论是谁要想干大事业,要想成功,首先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当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有充分的考证和判断,不能盲目赶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