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37 编辑 <br /><br /> 《江城子·记梦》的语言魅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的一首感情深挚、悲切凄婉的悼亡词。 这首词所流露出的那种相爱、相思之情,细腻而真挚,凄婉而悲凉,细细品来,让人震撼。 尽管有人认为苏轼最爱的人是他的侍妾王朝云,而且在这首词里也有怀念王朝云的成分。但是,这首词仍不失为是一首凄婉、悲凉,向人们展示了夫妻间那种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悼亡词。而这首词更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把那种真挚的相爱与浓郁的相思之情,把苏轼对妻子那深深的思念和绵绵不绝的哀伤,用最通俗明了、简洁朴实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同样使人震撼。在那个年代,能以如此通俗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如此真挚细腻、凄婉悲凉的情感,足见这位文学巨匠的汉语言功底。 这首词的语调尽管凄婉、悲凉,因为它毕竟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悼亡词。但凄婉之余,那简洁明快、舒展平和、松弛有度、节奏亲和的字里行间,却似有涓涓的小河流水,清澈柔缓,简直就是一次语言上的享受。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一改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繁文怪意的惯例。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没有繁文僻字、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怪词歪句、更没有刻意的雕琢,几近现代的白话文。只要有一点汉语言文字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得明白,领会的深刻。这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罕见的。这也是这首词能够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被世人咏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生于1037-1101)所处的年代,“宋元明三朝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明崇帧十七年(1644)年,以前认为这六百八十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社会停滞,带来了学术的衰微,语言研究没有什么可谈的……。其实,这个时期语言研究的范围拓宽了,不论文字学、音韵学还是训诂学都有了新的研究领域,应该用另外一副眼光去看待。可以把这一时期看作中国语言学研究范围扩大的时期”。见:王力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语言学史分期的意见》一书。 所以,可以这样说,苏轼的这首悼亡词,是中国古代文人使用白话文语言的一个典范;对当时以及后期中国汉语言的使用、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苏轼在中国汉语言的使用、改革和发展中所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堪称一代中国汉语言大师。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