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冀县在全省首创“小康村”建设活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后,冀县在全省首创了“小康村”建设活动,以此推进小康建设。冀县在全省首创“小康村”建设活动期间,我曾先后担任县委农经部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等职,亲自参与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撰写起草文件、调研求证论证、确定条件标准、主持检查验收,等等,所以对情况十分清楚。 起 因 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在全省首创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起因有三。 第一,形势所需。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进一步明确了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第二个一番,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达到了小康。为了适应奔小康形势的需要,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把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具体化、本地化,从1982年末就提出了开展“小康村”建 设活动。 第二,关键所然。江泽民曾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大量的实践证明,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关键,农村稳,全国稳,农村、农业上去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就上去了。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下大力抓了“小康村”建设活动。 第三,群众所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冀县的二甫、刘杨、谷曹、庄子头等部分先进村大力发展经济,使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到80年代中期,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去。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些先进村十分眼热,同时,热切希望自己的村尽快赶上先进,实现小康。因此,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顺民心,合民意,适时地组织开展了“小康村”建设活动。 过 程 第一个阶段:初创。时间是党的十二大之后的1982年末至1986年党的十三大之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目标。为贯彻落实十二大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冀县县委、县政府把中央精神具体化、本地化,于1982年末,提出了在全县农村开展建设“小康村”活动的设想,并不继探索,逐步完善,循序推进。首先,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认真研究,统一思想,确定把本县城关镇二甫村作为“小康村”典型。二甫村当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但该村班子强,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好。当时的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各有关部门及城关镇党委、政府帮二甫村班子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给二甫村班子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为二甫村排忧解难,通航铺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到1983年,二甫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043元,达到了小康水平,文化、教育、法制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可喜成果。1984年春,县委、县政府命名二甫村为“小康村”,颁发了特制的匾牌,并召开隆重的全县三级干部参加的命名表彰庆贺大会。之后,对二甫村在全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二甫“小康村”的命名,在全县农民中树起了一面致富奔小康的旗帜,奋起建“小康村”的气候在全县起了步。随后,冀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又抓出推广了谷曹村、庄子头村、刘杨村、韩庄村、范家庄村等十几个不同类型的致富典型村。这些村,有的靠工业致富,有的靠农业致富,有的靠养殖业致富;有的集体统一经营,有的实行家庭分散经营,有的有统有分。多种类型的致富奔小康典型,使全县农民因地制宜,各学所需,感到可望可及,争创“小康村”的劲头空前高涨。到1986年党的十三大前,全县已达到地级“小康村”标准的有4个村,接近标准的有15个村。 第二个阶段:规范。时间是1986年党的十三大之后至1994年冀州接受省“小康村”验收。1986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第二个一番,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宏伟战略目标。冀县县委、县政府,在衡水地委领导的热情关心指导下,认真总结前五年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修定了“小康村”的标准和评定命名办法,制定了《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村”的规划》,掀起了建“小康村”的又一个热潮。1987年,评定命名刘杨村、谷曹村和庄子头村3个村为“小康村”;1988年评定命名赵祥屯村等10个村为“小康村”;1989年评定命名殷庄等4个村为“小康村”。1987年底,当时的中共衡水地委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区推广了冀县建“小康村”的做法。1988年,全区首批“小康村”命名大会在冀县召开,《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宣传报道了冀县的做法。省委内部文件也推广了冀县的经验。同时,省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 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即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明确了在90年代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再翻一番,进入小康。为贯彻中央精神,冀县县委、政府,在总结前段“小康村”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小康村”标准及评定、命名方法,继续广泛地开展建设“小康村”活动。冀县县委组织专门人员,参加省“小康村”理论研讨班;走访中央有关部门专家,听取他们的见解;广泛收集全国有关专家的意见,据查阅当时资料,计收集近20名全国著名专家的意见;多次召集乡镇、村基层同志座谈讨论;……。历时半年多,七易其稿,终于在1991年年底形成了《冀县“小康村”的标准及评定命名办法》,更加规范地在全县开展建设“小康村”活动。1994年,在“河北省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冀州市作了《围绕小康建设,推进综合改革》的重点发言。8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小康市”检查验收。 第三个阶段:发展。时间是1994年接受省“小康市”验收之后。1994年之后,冀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小康村”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小康工作队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奔小康的奖惩政策,重点抓了“换脑工程”,解决干部群众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心态,向富裕型小康迈进。冀州全市建设“小康村”活动坚持做到了主动化、经常化。 成 效 冀县(冀州市)在全省首创“小康村”建设活动,并一直坚持发展20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实现了“三个保持”。 第一,全市保持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竞争态势。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使先进村要更上一层楼,一般村力争赶先进,后进村奋起搞突破,全市你追我赶奔小康。冀州市(冀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1582元;1993年达到了2772元。农民人均收入1980年87元;1990年595元;1996年2545元。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1.5亿,1990年7.9亿,1997年61亿。 第二,全市保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上进态势。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的目的,就是促发展,上经济。建设“小康村”活动,带来了经济的持续不继上进。农业上,广辟信息来源,认真论证示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冀州市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优质棉基地市、棉花生产“百强”之一,等等。工业上,上大项目,强强联合,创建集团,积极引资,创建了全国知名的大集团公司10多个,如春风集团、华林板业、旭日集团、晨虹集团,等等。 第三,全市保持了全力扶持“小康村”建设的团结态势。县(市)直各部门各行业不仅局限于为农民“开绿灯”,而是主动地去搭桥铺路解难题。如农业部门,不仅仅是产中送技术,而是产前送信息、送订单;产中送农用物资;产后搞收购、加工、外销。冀州市(冀县)把帮建“小康村”列入市(县)直部门的目标责任制中,每年搞一次对市(县)直部门帮建“小康村”的验收、评比、表彰。市(县)直部门20多年来始终坚持了把帮建“小康村”作为一项本职工作努力完成。 (写于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