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52 编辑 <br /><br /> 河南 1973年7月,我们在河南新郑南街结了婚。两地分居到1978年7月,才得以团聚。 那是因为,打倒“四人帮”之后,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蒙组织照顾,联系调动才得以成功的。 回到河南,先被分到许昌铁路中学教书,1986年后又来到漯河铁中,一直工作到退休。 爱人侯松筠1943年10月10日(农历9月12日)生于河南省新郑县。 侯家在新郑原有“恒大”字号,在东街的生意也十分兴隆。 解放后,岳父侯秉炎在县食品公司工作。岳母早年下世,他一直没有续娶。 生活困难时期,她和弟弟侯松年曾赴东北跟着大伯、大娘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 上山下乡之后,曾先后在新郑供销社、化肥厂、县广播站上班。 多年来,都是在新郑南街租赁他人房子居住,食宿简单,生活颇多艰辛。 我在许昌上班之后,仍然分居。只能趁星期天回家看看。 一直到1984年,郑州铁路局才有指标给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最后学校党委把她也调入 了许昌铁中工作,这才有了一个团聚的家。 1987年搬家到漯河之后,1989年,才在育才路上分得一套46平方的集资房,生活方才稳定下来。岳父一直跟着 我们生活,另有儿子、姑娘,所以,四个房间都得住人,拥挤可想而知…… 光阴甚箭,就这样,转眼几年过去了。 由于辛勤地工作,1993年我被评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1994年,铁路上有文件可以提前退休,她于是就退了下来。 我因为父母远在贵州,想着铁路上每年有张免票,可以回家看看,于是仍坚持工作。 1996年,我有幸参加郑州铁路局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在郑州党校学习时,意外地,在澡堂洗澡的时候,遇见了曾在贵州龙里军垦农场一起锻炼的同学——川大哲学系的王文华,真是不巧不成书啊! 这几年,发生的事情也不少—— 1998—2002年,她曾经去新郑伺候过从台湾回来的舅舅杨履康,一直到其去世。 2002 年,母亲去世前,她曾亲赴贵州看望,母亲离世后,一直参加料理诸事。 2003年暑假,我曾去宜昌、张家界、怀化、长沙转转。而后,儿子又结了婚…… 2004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