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53 编辑 <br /><br /> 大学 开学第一天,我们从呼和浩特火车站坐上当时比较豪华的师院的校车,东折西拐,最后,从大学路的南端向西拐进了校园,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正对着校门的是一座红砖砌成的“凹”形教学楼,两边是三层,中间是四层,顶端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看起来十分壮观。 过厅前,有一个半圆形向前突出的部分,上台阶进去,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两边都是一间间的教室。我们汉本一的教室是在二楼东侧南边的第一间。 从穿堂朝西走,穿过一片桃树林,迎面是一座女生宿舍楼。宿舍楼前有南北贯通的柏油路,向北走是学院的北门。向南去可达宽阔的操场。西南角上有一个标准的游泳池,这里,夏天可以游泳。冬天时候,整个操场都灌上水,结冰后,可以供很多人滑冰。操场的东边,是艺术系的宿舍,不时地会听到优美的歌声…… 从女生宿舍楼中间走过去,路两旁还是桃林,然后才是男生宿舍。这是一座二层的旧楼。外观上,觉得比铁路中学的房子要差些。 每个宿舍可住八个人,现在还记得和我同寝室的有丛英奇(《国际商报》主编)、林玉(就是素有名句:“满楼织女满楼春”,“不信请询门外锁,也应熟识叩环人”的老兄)、曹俊、徐秀中、魏守义、刘俊、陈忠杰。 从宿舍楼往西,又是一条柏油大道。南边直通体育馆。路的西边,一片房子,那是学院的印刷厂。北边西去是两个大餐厅——西边的是理科餐厅,东边的是文科餐厅。 内蒙古师范学院是区内建校最早的一所高等学府,它还有一个诱人的地方是:吃饭免费。每个学生每月发一大张餐卷,一日三餐,依次消减。 在这里,早餐,我学会了吃炒米,喝牛奶;午餐,种类繁多, 尤还记得吃高粱米和莜面…… 餐厅东边有一座北朝南的“凹”形楼,二楼是教师阅览室;一楼是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和自修室 学院里的自修室是很重要的所在,每天来的人很多,須占位置。学生每人有一个活动凳子,坐满了就没地方。教室只是个听课的场所,自习可以选择。因为这里的资料多,桌子、灯光比较好,开放的时间也长。在这里,进进出出,要蹑手蹑脚,人们最恨的是走路声响大的主…… 我们班在教室自习的人也不少。特别是生活委员谢荣茂,常在这个时间发放书信,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亲情和惊喜…… 晚自习前,是个很好的时间段。很多学生到校外南边的公路上散步,三三两两,四五成群,美女帅哥成了靓丽的风景线。此时,还会不断地听到人们学唱样板戏的片段……这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刻。 学生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师,慢慢地了解到中文系有: 可永雪,是系主任,听说他研究《封神演义》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影响很大。但是,说话有点语病,老重复“这个……”,听起来很难受,但他读的时候,倒很顺畅。 魏泽民,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很年轻,经常说:“你们为学习而来,要好好学,将来考个研究生,认认真真做些学问,别像我似的弄个小助教,跑跑颠颠的……!”他待人亲热,对我班70多个同学的生活也比较关心。 曹鳌教授是讲古音韵的,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坐着讲课。听说曾在长沙第一师范读过书,是毛泽东的校友。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古音韵学家黄侃,而黄又是辛亥革命元老、大学者章太炎的弟子,因此,他总是得意地对同学们说:“你们是大学问家章太炎的再传弟子了!”既然有搞古文字的,学校也因人设课,给他开了一门古音韵课,这似乎成了师院的骄傲!古音韵并不复杂,但是求古紐、古韵,他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印有手刻的资料。一堂课讲一两个字,追踪溯源,一会时间就完了,记得讲“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就讲了一节课。作业是让每个同学用篆文抄一遍说文部首。这作业和授课的讲义,我现在尚且放着。
马国藩是中文系现代汉语的顶梁柱。他能把枯燥乏味的汉语讲得妙趣横生,比如他讲“羡”字说:“羡慕的羡,下边不是个次字。次羊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它是三点水一个欠字,这个字念涎,涎,就是口水。见了羊流口水,这才是羡慕。羊肉好吃,值得羡慕,如果是大羊那就更美了,所以羊大为美”……我是汉语课代表,也特别喜欢上他的课。记得第一个暑假回南方,还给他带过米花糖。他对成语的结构分析得很透彻,我受益匪浅。
景世俊是讲语法的,旁征博引,也很风趣…… 屈正平教现代文学,讲课眉飞色舞,十分传神。记得他描绘一个形象——“像一柄绿光闪闪的宝剑,高指蓝天……”那神情,现在还记忆犹新。
教文学概论的马白老师,他讲课的方法是念教案,从上课铃响就开念,一直念到下课还没有记完。听起来有点乏味,但他经常说的“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倒也印象如新。
《三月雪》的作者宋肖平,很有名。他是讲写作课的。但还没给我们授过课。
程维城老师是教古汉语的,讲古代作家作品时,他用地道的山西口音整篇地背颂《阿房宫赋》、《过秦论》,惊得大家张口瞠目……
温广义老师,头蓬松着,似乎不修边幅,了解他的人说,这是位活得最轻松最潇洒的人,一辈子与世无争,很有点庄子的意味。 教俄语的先是力沙克,乌兰夫的三儿子。上课时,记得经常提问丛英奇——他的母亲是苏联人,口语很流利,平时可以和俄语高年级的学生随便对话。后来是一个女老师,叫孙燕玉。她的英语、日语也很好,待人很热情。还主动地给我们讲日语的假名、片假名……
刚进大学之后,星期天的时候,常找其他大学原来包头铁路中学的同学玩玩,市里的几个大学——农牧学院、林学院、内蒙古大学、医学院、工学院,离得也不远,每周都会在一起聚聚,聊聊。 医学院的赫桂春,林学院的孙广福,工学院的左少珍,师院化学系的董淑珍,数学系的王铁锤、王孟秋,外语系的佟亚丽……都是包头铁中去的,见面之后,格外亲切。大家暂时还都留恋着过去的生活和情谊。 此时,和家乡一个姓宋的同学也有过一段联系。 听说她高考没被录取,我挺同情,并鼓励她复习再考,后来还把我们用过的复习提纲全部寄给了她。 一来一往,感情慢慢近了。我暑假回老家的时候还见过她。 参加“四清”的时候还联系着,只是因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十分激烈,乱乱的,中断了联系。 现在想来,颇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