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56 编辑 <br /><br /> 母亲 我的母亲杨桂花,1919年12月10日(农历十月十九日)生,属羊,排行老二。 虽说她不识字,可家里、地里的活路无所不精。纺花织布,扶犁扬场,可以称得上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啊! 当姑娘的时候,提亲的人就很多。母亲说,当时,河东有一家也不错,只是因为隔着河,来往不方便,才嫁到了黄桥…… 我记事的时候,就亲眼见母亲顶风冒雨去地里干活——栽烟,栽红薯,简直抵得过一个壮劳力。每逢过年过节,杀鸡宰鹅,蒸饭烙馍,母亲都是主要干将。平时纺花织布,绣花做鞋,也是她的拿手好戏。 她的姐姐——我的姨母,也是个挺能干的人。据说,她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婆家独子承业,活路忙,没有人手,早早地就被婆家接了过去,里里外外都得操心。 在高辛庄北边的河滩里,有她们家的梨园和枣园。 收果时节,我曾跟着外祖父在那里帮过忙。用舀兜摘梨,可随意选择,而且,一个也掉不了。不过,活路主要是大人干的,我只是跟着玩玩而已。 夜晚,同老爷一起睡在园子里看梨。记得有一次下大暴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外祖父护着我,怕我害怕;其实,我熟睡得甚麽都不清楚。第二天才知道如此。 姨母有两个姑娘,大的叫社妞,二的名小香。 社妞出嫁到蔡楼,女婿姓丁,名广山。原来在宝成铁路上工作,58年因分居两地,调动艰难,返回到乡里。 高香出嫁到西官庄,女婿陈炳礼原在新疆地质队工作,后来不知因何返乡务农。80年代,因为给生产队里拉东西,不慎遭了车祸,最终失去一条大腿。后来,虽装了假肢,也做不了重活。有一段时间在新郑车站补补鞋,年岁大了,只好休息。 有三个儿子,大的叫海洲,二的叫海顺,三的叫海峰。 后来,都在外地找了事儿做。他们姓高,可以说,都是品行端庄的人。 海洲在新疆建设兵团,爱人叫刘巧,生有四个男孩。只有高四,回到了河南的漯河。 海峰也在新疆,会木工。爱人是陕西人。有小孩,但一直没见过。 特别是海顺,人品高尚,为人忠厚,侍奉外祖父母至勤至孝。1984年我们还在新郑的时候,曾帮他在新郑城里成了家。爱人叫孟忠诚。有子高远,已读研毕业,在东北安家。 姨夫54年去世后,姨母被生活所迫又和刘大庆结婚,生有一子,名叫海棠。人很能干。看牲口、做饭、开店都是能手。现在已在刘家自立门户。有两女一男。 外祖父杨继孔,是个忠厚老实的庄户人。一生以务农为业。 农闲时间,有时也卖个花生甚麽的,挑着担子,走村串寨。游到黄桥了,就在我家歇歇脚。不过,剩下的花生就给孩子们分吃光了。 外祖母朱氏,忙时干活,闲时老在家盘着脚纺棉花。那有节奏的纺车声,如今犹恍如响在耳旁。 她的娘家是官亭南小许村的。我记得曾跟着她去表舅家,在那里的楼上逮过一对蓝鸽子喂养。 在我家西屋山头上掏了个窝,鸽子可以自由进出。鸽子的叫声给院子里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对我来说,更是满心喜欢的事…… 她有个侄子叫朱照普,脸麻,有文化,曾与我的父亲许近业有过书信交往。 那时候,父亲已经在西北参加铁路工作了。地点大概在甘肃的渭水峪。 后来,父亲不时地会讲起去那里前后的一些故事——如在荒山野地里行走时,又饥又累,四顾茫茫,身心疲惫。奋力登上山顶之后,见远处市井熙熙,炊烟缭绕,听鸡犬之声,此起彼伏,顿觉心旷神怡,力量倍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