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392|回复: 7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国都长安 于 2010-10-8 21:11 编辑

中老年健康保健知识

目   录

第一讲  老年人的中医自我保健…………………………………3

第二讲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养生保健…………………………5

第三讲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用药…………………………8

第四讲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12

第五讲  老年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14

第六讲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17


第一讲  老年人的中医自我保健

本讲提要:精神调养,是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精神调养的保健方法;饮食调理。

1.为什么保持情志和调能预防疾病呢?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情绪上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以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而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精神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范围,往往就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现代研究也发现,情绪导致疾病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之外,还可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以及机体的其他功能。有很多疾病,人们已经发现与精神情绪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异常的情志活动会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但临床上老年人受异常情志的影响主要是心、肝、脾、肾等病变。

    情志过激对心的影响:可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精神恍惚、痴呆或狂乱等症状。情绪过分波动,或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造成血管收缩、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有研究证明,心肌梗死患者中,94%的患者有情绪诱因。此外还包括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病等。

    情志过激对脾胃的影响:可引起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胆疾病等。

    情志过激对肝的影响:可引起高血压、慢性肝胆病、神经功能症、忧郁症等。

    情志过激对肾的影响:可引起衰老的提前到来,引起各种老年病的发生。

    情志过激还可引起气血不和。  

正因为如此,保持情志和调,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安神定志,调节情志则是老年朋友的养生之道。这是精神调节的第一意义。注重精神调养第二意义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也就是说,在人体健康状态下,保持情志、情绪的和调,能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一旦得了病,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

    由此可见,既病之后,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加重病情。但良好的情志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哪怕在患病期间,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愉快的精神,能使气血和调,阴平阳秘,有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延缓衰老和养生保健;如何应用有关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的全身性退化既包括了其功能性的退变,也包括了其物质上的衰减,还包括了其心理上的衰老。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功能虚损、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减少以及心理衰老。
1、五脏虚损—功能衰退:
    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脏器的虚损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老年人,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
心:在临床上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许多老年人总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不耐久劳、夜寐不安、容易惊醒、眩晕等,而做心电图等检查则又往往是正常的。其实这就是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不断老化的表现。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心脏的保养。
    肺:肺主要涉及到人的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并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老年人肺的通气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减退。因此,其耐缺氧能力较差,平时容易外感,且不易恢复,对季节、气候的变化、交替适应性差等,易发生呼吸道病变。
    脾:脾是人出生以后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直接来源,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人到中年以后,特别是进入老年后,脾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脾的虚损,主要表现为食欲的减退,或饮食无味,或口味异常,常伴有腹胀,不易消化,大便不调以及肌肉弹性的下降,舌苔腻等。
    肝:肝与人体许多功能有关,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运行、运动平衡、月经生育以及解毒等。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肝脏功能活动的衰减和异常,一是肝的物质不足,出现胁痛、目涩目糊、入夜抽筋、爪甲无华;其二是肝的功能衰退和失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障碍,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大便失调。
肾:肾与人体的许多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关,在中老年人中肾亏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是随龄增长。肾虚的出现率40—49岁为60%,以后每增长10岁,肾虚比例递增10%,80岁以上则为90%以上。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普遍会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下降、发疏发白、牙齿松动脱落、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生殖力下降乃至丧失,腰膝酸软、听力减退、耳鸣、夜尿频多等,这些表现都与肾亏有关。
2、气血精津液不足----物质缺损:
    在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既是构成人体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在步入中老年以后,五脏功能日渐虚损,产生和代谢这些基本物质的功能也逐步减退;而机体对这些物质的需求则有增无减。因此在老年人,各种物质的减少会引起人体众多的生理性改变。下面讲讲气血精津液不足的几种情况。
    气血不足:气血衰少在老年人中十分普遍,既有单纯性的气虚或血亏,更多的则是气血两虚。如气虚常常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平素易感、面色无华,多汗,眩晕;血亏则表现为毛发干枯,肌肤粗糙,爪甲枯萎,以及心悸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视物昏花等等;气血两虚则两者互见。
    津亏液少: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对人体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不足则无以润泽皮肤毛发等,出现肌肤粗糙,弹性下降,毛发干枯,皮肤瘙痒;津液不足,润滑无力,肠道干枯则肠燥便秘;津液不足,不能上呈口舌,则口干舌燥,入夜尤甚。因此在临床上,老年性皮肤瘙痒、老年性便秘、口干等现象非常常见。
    精血不足:虽然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但目前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精血亏虚是人体衰老的核心环节。人在发育到顶峰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出现了精少,从而引起生理性的衰老。精血不足普遍存在于老年人中,而精亏的程度则决定了老年人衰老进程的快慢和衰老程度的轻重。在老年人普遍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不支,生殖功能和性欲减退,甚至丧失,两鬓颁白,头发稀疏甚则脱发,牙齿松动甚至脱落,记忆减退,腰膝酸软,容易骨折等等,都是因为精血不足所致。
3、易伤七情—心理衰老: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的衰减,气血精亏,从而使精神情志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同时因脏腑功能的老化,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也明显下降,如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致使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精神、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因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建立在感知功能的基础上。此外,老年人由于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的改变,多种事件(包括家庭、社会、个人等)的影响,均能刺激、加剧其心理活动,出现种种变化。因此许多老年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衰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性格改变,喜怒无常,自负孤独,喜谈往事,自私多疑,睡眠障碍,记忆下降,抑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
二、阻止或延缓衰老的发生或衰老的进程
精神保养:精神因素在人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和突出,这种作用的重要性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些人因突受精神刺激和打击,在短时间内会变得很苍老憔悴,甚至一夜白发;也有一些重病不愈的患者因受到好的精神因素的鼓舞而使病情大为好转甚至霍然痊愈,这都说明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因此老年人的养生保健要充分重视对精神的调节和保养,包括道德情操的修养、陶冶,尽可能地少欲望、少杂念、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也就是中医养生中所提倡的“恬淡虚无”,乐观豁达,保持年轻的心态,并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和社交活动。所有这些对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
    生活保养:这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保养,运动保养,房事保养等。其中在饮食保养方面应做到食有定时、定量,食不过饱,切忌暴饮暴食。许多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的节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同时饮食的烹调贵在调和,不宜过食刺激性的饮食,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以自己的饮食嗜好来作为饮食的标准。运动保养对老年人而言同样很重要,通过运动既能促使人的气血运行,经络疏通,又能激发人的机能,但运动必须有节制,不宜过度,同时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不宜过于激烈,象太极拳、慢跑、游泳等较为适合。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如仍有适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是有益处的,但房事过度和节欲对健康都有害。
    医疗保养: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但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绝对健康的老年人几乎没有,在老年人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疾患。因此医疗保养对老年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医疗保养至少应包括有病早治和调补防病。
    有病早治:我们知道,健康人的生理性衰老的进程十分缓慢,而任何病理性的改变则对人体的伤害性极大,会大大加速衰老的进程,而且老年人患病以后极易变化。因此对老年人要及时发现病情、诊断疾病,有的放矢地治疗。这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的重视。
    调补防病:应该讲这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人在没有疾病,相对健康的时候,应用适当的方法和药物调补身体,增强和改善体质,以加强和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这样既可延缓人体的生理性衰老,又能对抗病理性衰老的发生。
三、如何应用有关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1.进补的时间。
     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指出:“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阙补药。”认为人在中年以后,进补不分季节。一般来讲,进补的时间应掌握以下原则:
季节性进补: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进补药物。如冬季以滋补、温补为主,秋季以润补为主因秋季较为干燥,夏季以清补为主,春季以柔补为主,而平补则可用于一年四季。
冬令进补:
     是指在冬至前后进行进补,这是自古以来认为最佳的进补时机。为什么呢?有四个原因:
     其一,冬季为封藏之令,也是生发之气始萌之季,在冬季进补可以预防来年的春季患病,所谓“冬令进补,春季打虎”。
     其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各种活动减少,人的代谢活动相对较为低下;同时人的胃口较好,对各种物质容易吸收。因此,冬令进补有利于对补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数滋补品容易变质,不宜储存,遇热则更易变坏。而冬至前后,气候寒冷,一般补品易于储存而补变质。其四,中药的药品中以温性居多,而冬季对人体的阳气要求较高,损耗也较多,因而需要温补。
随时进补:有些老年人体质虚弱,但靠冬令进补显然无法在短时内改善其虚弱状态,必须长期进补,不分季节。
2、进补原则:
    总的原则就是必须遵循“虚则补之”,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只要出现了虚损现象,就可进补。在具体使用时应坚持一下几点:
长期性。
坚持少量、长期、多次、平衡的原则,做到细水长流。老年人的虚损并非短时内所致,有的是生理性,有的是因疾病因素引起。因此在进补时切忌有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想法。短时内服用大量的补益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有反作用。只有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或一类补益药的长期使用都有可能导致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必须综合进补保持平衡的原则。
个体性。
     坚持辨证施补,缺啥补啥的原则,做到进补用药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某种补品,但服用以后,有的有效,而有的则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体质状况和虚损状况不一样,自然补益药物的选用也应不同。也就是说,补益药物的选用必须具有个体性。如气虚则补气,可用黄芪、人参类的药物;血虚则补血,用熟地、何首乌、当归等药物;阴虚则补阴,用沙参、枸杞、麦冬等药;阳虚则补阳,可用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杜仲等药物。如是气阴两虚或气血不足,则气阴双补、益气补血。
多样性。
     坚持在辨证施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综合的原则这其实是上面所提到的个体性、时段性、季节性的综合。多样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用内容的多样性。因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服用的保健品的内容也必须随之改变,包括季节性的改变。二是服用形式的多样性。既可以服用包装考究的保健品,也可以是菜肴、食品、点心、茶水等形式。
    服用保健品的个体性、时段性和季节性。
    所谓个体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应因人而异。如有的人脑功能减退明显,记忆力、学习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迟缓、注意力集中困难等。就可以选用有一定健脑补脑作用的保健品。还有的人怕冷明显,手足不温。中医认为主要属于阳气不足,应选用温补性质的保健品。 而有的人则面红,怕热、性急、烦躁、口干,属于阴虚内热,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养阴泻火作用的保健品。每个人的体质、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自然,选用的保健品也就不一样。切不可不加区分,随意选用。这就是选用保健品应注意的个体性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时段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必须根据人体的身体状况、气候变化、环境改变等因素而随时调整、停用。 这是在服用保健品期间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在发生变化。在服用某种保健品期间,如发生了感冒、发热,或者腹泻,或其他问题,就应暂时停用该保健品。即便该保健品对其很有作用,也应如此。因为在感冒期间,治疗上当以发散祛邪为主,如同时服用保健品,一则浪费,二则惟恐闭门留寇,从而不利于感冒的治疗。同样,发生腹泻时,应以止泻为主。待感冒或腹泻治愈,再开始服用有关保健品。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同样会引起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对保健品的服用也应有所调整。
    所谓季节性是时段性原则的一个方面。春、夏、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对人体影响也是很大的。人的养生保健也应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保健品的选用也必须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象在梅雨的夏季,一方面温度高,气候炎热;另一方面,雨水不断,湿气很重。人居于上晒下蒸之中,非常的难受。有不少人出现所谓的“疰夏”,就是因为季节气候所致的湿热困脾,脾胃功能不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口粘乏味、舌苔厚腻等。因此,在夏季就应适当的选用具有调理脾胃、祛湿功能的保健品。如绿豆、米仁等。而在秋季,则秋高气爽,少雨干燥。人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性表现, 尤其是对肺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秋季就应适当选用具有养肺润燥作用的保健品,如百合、白木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及合理用药
本讲提要: 老年人的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的特点;老年人的气血、精津的病变特点和症候表现;老年病人的治疗用药方面的特点。
老年人五脏病变的特点和症候表现:
(一) 肾脏的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老年人肾气日衰,肾精不充,清窍失养,则精神萎靡而健忘,耳聋;肾虚,骨髓失养,骨弱无力,则腰膝酸软;肾主二阴,肾气不充,二阴不固,则大小便失禁,阳萎遗精;肾虚,元阳衰微,则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倦怠踡卧。故老年人肾精不足者,常可出现耳目失聪、健忘、精神萎靡;腰酸、腿软、阳萎、遗精、两便失禁等证。高龄老人还会出现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倦怠踡卧等症。
(二) 肝脏病理变化和症候表现:肝藏血,指肝是储藏血液的脏器,具有调节周身血量的作用,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血充足,则人动静有序,活动自如。然而,老年人肝脏机能趋于衰弱,加之年老生化之源不足,故往往是藏血少而调节力差。中医认为目受血而能视,筋受血而能动,如果肝血不足,使目失其荣,筋失其养。目失其荣,则视物昏花,眼目干涩而眩晕;筋失其养,则拘挛而动作迟缓。肝乃罢极之本,可耐受疲劳,肝血不足,则不胜劳累,稍觉劳累,其症状即加重。故老年人肝血不足者,常可出现眩晕,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筋脉拘挛而动作迟缓等症。
    肝主疏泄,可条达气机,疏畅情志,流通血脉。老年人肝木气衰,则消化力弱;疏泄失常,则情志失调。故老年人肝失疏泄者,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等症。老年病人的治疗用药方面的特点。
(一)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求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年高之人,脏腑亏损,气血不足,抗病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故临床上症状复杂,常多病相兼,正虚邪实,且易生突变。故针对老年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不仅要治病求本,还常常需要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在重病急症时,因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应采取“急则治其标,” 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本病。如病情不急,治疗时应缓图其本,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的法则。
(二) 扶正与祛邪。
    所谓扶正,即是通过补虚方法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的能力。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但祛邪应慎重,攻邪不可过猛,以免更伤元气。
扶正与祛邪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老年之病多虚实夹杂,故治疗上多攻补兼施,补而不偏,攻而不伤,补中有泻,泻中寓补,如此才能做到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
(三) 调理阴阳。
    老年病人由于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故在治疗上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应当重视“补其不足”。调理阴阳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如此才能做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四) 调整脏腑。
    衰老是脏腑病变的基础,脏腑病变又进一步加速老化,故老年人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脏腑,尤其是培补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老之人,禀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已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则全靠后天水谷之充养。临床可见老年患者胃纳一减,形衰神疲立现,胃纳好转,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肾之精气一虚,形体亦逐渐衰老,而见肾虚征象,可谓穷于精者万邪蜂起。由此可见,培补脾肾对于老年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当然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治疗上若能相互兼顾,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五) 调理气血。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他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虽各具其功,但又相互为用。老年人气血不足者多见,故在调理气血的时候,务必注意气血的互根、互用。
(六) 重视食疗。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故食疗是治疗老年病的一大疗法。由于饮食的性味多平和,不损伤正气和脏腑,与药物相比较无特殊的副作用,较易为患者所接受。尤其是体质过于虚弱之患者,胃气虚弱不支,以致经受不了药物的治疗,通过食饵的调理,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肌体抵抗力。另外,老年病多是慢性病,从心理上来说,既想坚持治疗,又不想过多的服药,故用食疗代替药疗,一方面符合老年人的心愿,另一方面又可起到长期治疗作用,强健身体,防治疾病。在老年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食疗调理,积极配合药物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讲提要:什么是冠心病?它是怎样产生的?冠心病该怎样进行治疗?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闭塞,影响冠状动脉循环血流,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临床可见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冠心病怎样产生的?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冠心病与痰饮病、胃脘痛、真心痛进行鉴别:(1) 痰饮 痰饮的胸痛与冠心病相似,但本病为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痰饮病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等肺系证候。(2) 胃脘痛 冠心病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3) 真心痛 本病进一步发展,可成真心痛,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冠心病该怎样进行治疗呢?
(1) 心血瘀阻:[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 以血府逐瘀汤 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为治。方中丹参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 痰浊窒塞:[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痰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
(3) 阴寒凝滞:[症状]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 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蒌、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和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临床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4) 心肾阴虚[症状]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等以养血通络。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
(5) 气阴两虚[症状]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软弱无力,或结代。
[证候分析] 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痰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6) 阳气虚衰:[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除汤药外,还有些什么成药?
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m1加入50%葡萄糖2Oml内静脉推注,或用4至8m1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
3、毛冬青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4、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5、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于心绞痛发作时含服。或每次1粒,每日3次含服。
6、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7、速效救心丸:每次15粒,于心绞痛发作时含服。或每次10粒,每日3次含服。
8、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4次。
9、地奥心血康:每次1-2粒,每日3次。
预防冠心病有那些注意点?
     1.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参加适合自身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2. 注意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蛋白,戒烟,不喝烈性酒。
3.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定期随防,采用适当的自疗方法。
4. 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含服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并联系医院,切忌勉强行走、努挣大便。若心绞痛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等,可能是心肌梗塞先兆,应提高警惕,及时救护取医院检查和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老年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
中医对糖尿病的看法2. 糖尿病的分型和发病机理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 测血糖的方法5. 糖尿病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6. 糖尿病的防治7. 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8. 糖尿病人的体育运动9. 烟酒对糖尿病的影响10.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11. 糖尿病的中西药物治疗。
    1.中医对糖尿病的看法: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不过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书中有一种消渴病,指的是口渴饮水多小便也多,很像今天的糖尿病。近100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很快,明确了它与胰腺中胰岛有关,还有很多机理。糖尿病人的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消耗热卡能量、增强体质的一方面,也十分重要。有些人自从诊断为糖尿病后就卧床休息,这是不对的。相反的,只要有可能,应该活动,消耗过剩的能量,或消耗体内积存的脂肪。对于老年人因为体力问题不可能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但是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骑自行车、慢跑、快步行走或散步等。总之以能微微出一些汗为好。至少每周3次,每次半小时。即使医师认为以上这些活动也不能进行,则做一些家务活动也比不活动为好。
烟酒对糖尿病的影响
全世界一致认为应戒烟。因为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对糖尿病人易发生下肢缺血坏死,更应戒烟。大量饮酒,酗酒,肯定是对身体不利的。但是完全不饮酒,其糖尿病发病率及胰岛素敏感性还不如少量饮酒者。所以现在主张糖尿病人可少量饮酒。所谓少量,目前在中国指的是每天15克酒精。如果葡萄酒含酒精10%,则是150毫升,如果50%的白酒,则只能30毫升。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
空腹血糖6.1~4.4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8.0~4.4毫摩/升。其它还有血压、血脂等都要正常。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放宽,因为老人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不能控制太低。例如空腹血糖8.0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10毫摩/升等。目前认为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意义要比测空腹血糖意义大。
糖尿病的中西药物治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中风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有哪几种类型?2. 几种常见的中风之间有什么不同;3. 关于中风的预防;4. 预防中风具体的措施;5. 中风患者饮食方面的问题。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健康的疾病,它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得病后又容易引起瘫痪或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痛苦、负担和损失。因此,可以说许多老年人都非常害怕中风,大家都很希望了解关于中风的预防、保健与康复的知识。
中风究竞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常有哪几种类型?
“中风”,西医以前称作“脑血管意外”是一类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动脉或供应大脑的颈动脉或椎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脑部局灶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的脑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神志不清,口眼歪斜,或口齿不清、半身偏瘫等等。
    中风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目前一般按照1995年中华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学会的规定进行分类,中风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
    2、脑卒中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
  (2) 脑出血 (出血性)
  (3) 脑梗塞 ① 动脉血栓性脑梗塞(缺血性)② 脑栓塞 (缺血性)③ 腔隙性脑梗塞(缺血性)
    以上各种类型中,脑出血、动脉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和腔隙性梗塞最常见。
常见的中风之间有什么不同?
    脑出血----是指脑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引起脑水肿而造成脑损伤与功能障碍。属于出血性中风。临床表现一般有头痛、头晕,呕吐、失语、跌扑、昏迷和偏瘫等。由于出血部位与出血量的不同而症状症有所差异。
脑出血起病突然,常常在活动时,尤其是情绪激动时,过度用力或摒气时发病,病情危重,后遗症也较严重。其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脑动脉瘤。
    脑梗塞(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腔隙性梗塞)----是指脑动脉闭塞引起相关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属于缺血性中风。
    动脉血栓性脑梗塞(又称脑血栓形成)----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病变,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 腔缩小,甚至完全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中风的70-80 %。
    临床表现一般有偏瘫或单侧肢体瘫,也可能有失语症,昏迷较少见。病情一般较轻,轻的患者仅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动脉血栓性脑梗塞发病相对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生。部分患者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有的发病后2一4天才达到高峰。
这一类脑梗塞绝大多数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其他还有动脉炎、血细胞增多、血粘稠度高等原因。
    脑栓塞----是指由脑血管以外部位的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骨折时的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堵塞脑血管(多数栓塞在大脑动脉支 ),而引起相应部位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一般有一侧肢体瘫痪、麻木和感觉障碍,言语困难,偏盲,口角或一侧肢体抽搐等,多数患者神志清楚,出现昏迷的较少。
脑栓塞起病非常急剧,各类脑中风中脑栓塞的发病最快最突然,常在数秒钟内症状即达高峰。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的微小动脑闭塞引起的微小梗塞,很小范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形成不规则的小腔隙。直径约2-20mm,有时头颅CT检查不出而需做MRI才能发现。其最常见的病因 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一般有突起一侧面、臂、腿部无力、麻木、感觉减退,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呛咳呛食,口角歪斜,手动作笨拙、但无明显肢体偏瘫。
腔隙性脑梗塞因病灶较小或位于非功能区,往往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后遗症较少。有些患者以前自觉无典型的发病史,平时也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做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时才知道有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存在。
关于中风预防的问题。
中风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出血性中风近期死亡率为50 %,缺血性中风近期死亡率为20 % 左右。脑和神经细胞供血停止几小时就死亡而不能再生,它的治疗与抢救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今天的医学纵然十分发达,但对中风依然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医生们常回天乏术,望洋兴叹。即使生命抢救过来,也有许多后遗症,患者生活常常不能自理,病人和家庭都十分痛苦负担也很重。对中风有过体会的人和家庭可能都会"谈虎色变",所以,我们说中风的最佳治疗是预防,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减少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些以下几种:
    1、 疾病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那么高血压是如何导致脑出血的呢?
    ① 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管壁变脆,或者形成微动脉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当血压骤升时,血管和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引起脑出血。
    ② 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痉挛可能造成其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
    防治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病。临床资料表明,血压高持续升高会使中风危险增加4一6倍。血压越高则风险越大,收缩或舒张压升高都有害。临床上脑中风患者常伴有显著的高血压。因此,防治脑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病,一旦发现已患高血压,就必须就医,听从医生的忠告,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2)糖尿病: 糖尿病容易造成微血管损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血管管壁增厚,增加中风的机会。高血糖,尤其是近期高血糖是中风尤其是脑梗塞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反复发作脑中风患者,有10-30 % 证明有糖尿病。中风后血糖高者临床症状更重些,恢复也较差。在脑中风死亡的患者中,糖尿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
    (3)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升高,血管壁容易形成蜡样脂肪沉淀,从而导致动脉闭塞。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血脂增高往往和脑中风有关。因此,中老年人定期检查血脂是十分重要的。
    (4)心脏病: 一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可同时影响心脏与脑血管等,因此,脑中风和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两种疾病常常互相影响。另一方面风心病,心内膜炎等特别在伴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房纤颤时心源性栓子脱落进入脑部,易诱发脑中风。所以说心脏病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现自己心脏功能不好就及时就医,避免进一步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
    (5)眼底动脉硬化: 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伴有眼底动脉硬化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硬化程度越高,危险性越大,合并高血压者差别更为明显
    (6)血液学因素: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等,可升高血粘度,降低血流量,影响脑的微循环,促进血栓形成,增高中风的危险度。此外,临床上白血病可并发脑出血。因此,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亦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2、生活习惯:   (1) 吸烟: 吸烟对于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是危险因素。
    ① 吸烟及烟雾中的某些成分除可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的早期损害外,还可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促使动脉硬化发生并刺激斑块增大。
    ② 长期吸烟者由于吸烟引起肺部疾患而致慢性缺氧、血液中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都可直接导致血液容易凝固和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滞度升高,加之血小板聚集增多而易引起血栓形成。
    ③ 吸烟对周围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引起脑血管痉挛,增加血管阻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统计资料显示,30一40岁的吸烟者的脑中风发病率几乎是不吸烟者的5倍,50一60岁吸烟者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要多3倍。这足以说明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决不是危言耸听,应该引起重视。
    (2)饮酒:大量饮酒一方面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脑出血。另一方面可诱发心律不齐和心脏壁运动异常而引起脑栓塞,激活凝血系统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以及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缺血性中风。
发生脑中风的青壮年患者中,43% 在发病前有酒精中毒史,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甚,分别为4倍和5倍。过量饮酒是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饮酒要有分寸,掌握自己的酒量,切忌豪饮。
    (3)饮食因素:主要指钠、肉类和动物油等。高盐、高肉食、高动物油的摄入,是促进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因素,因此对中风高危人群是不利的。
    3、年令、体质、遗传因素:
    年龄: 中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55岁以后至75岁各年龄组中,增高更为明显。因此,中风是55岁以上人群应该重点防治的疾病。
    肥胖: 肥胖与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有关,中风病人的体型肥胖者居多。
脑血管病家族史: 脑血管病有家族遗传因素,我国调查表明直系亲属中有脑血管病史的人患中风的机会多。

预防中风具体的措施
    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症状体征:
     (1) 头晕、头痛,逐渐或突然加重,甚至昏昏欲扑。
     (2) 一侧肢体暂时或经常麻木、无力、颤抖、或其他感觉异常。(颈椎病除外)
     (3) 突然口角歪斜、流涎,舌体麻木、强硬、歪斜,口齿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
     (4) 耳聋突然加重、甚则突然耳聋,视物模糊、或偏盲。
     (5) 突然昏昏欲睡,突然精神行为异常。
    中风先兆患者:① 全血粘度明显升高,②甲皱微循环微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增强,微血流态明显改变,部分患者有明显微小血栓,③ 脑血管管径明显变细,管壁波动波幅减弱,血流减慢,脑供血量减少,脑循环阻力增大。
    及时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可起到预防中风,降低发病率的作用。此外也可以服用抗凝与改善脑循环的药物进行防治:
    (1) 抗凝药:阿司匹林,每日服用0.05一0.3克,有溃疡病者,需用肠溶片剂,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抵克立得(新一代广谱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每天0.25一0.5克,迸餐时服用,副反应较少。
    (2) 改善脑循环:尼莫地平,每次20一40毫克,每日3次,低血压者慎用。
达纳康,每次40一80毫克,每日3次。
血栓心脉宁,每次2一4粒,每日3次。
中风患者饮食方面的问题。
1、戒烟,少饮酒: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最难做到的。但无论如何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喝少量低度酒如葡萄酒,对身体有一些好处,但过量饮酒尤其是高度酒对心、脑血管和肝脏肯定是有害的。
    2、合理安排饮食(低脂、低糖、低盐饮食)
    (1) 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猪油、牛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动物脑、鱼子及贝壳类动物如蟹、蚌、螺等,鸡蛋或鸭蛋每天摄入不应超过1只,血脂增高者每周2只亦足够,植物油用量不宜过多。
含胆固醇较低的食物:瘦肉、鱼类(包括大多数淡水鱼和海水鱼)、海参、海蜇等。鱼类脂肪中含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2)多吃蔬菜、水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钾和钙等。维生素C能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维生素B6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抗血栓形成。
(3)节制饭量,进食勿饱,宜搭配部分粗粮。少吃甜食,控制体重。糖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会转化成脂肪,使身体发胖,增加心脏的负担。
    (4)限制食盐的摄入,菜肴勿过咸,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即三口之家每月用盐量不超过500克,盐中的钠能增加心脏的负担,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硬化。钠还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尤其是腌、熏食物(如咸肉、咸鱼、酱菜和咸菜)。酱油和味精等含钠量也很高,应尽量少吃。
    (5)保证足量饮水,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粘稠度会增高,代谢废物也难以排出,如果晨起空服饮一两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有利于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平时还要及时补充足量的水分,以满足生理需要。
     3、适当的体力活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改掉如吸烟等不良习惯,
    (1)可改善脂肪代谢,增加机体能量消耗,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以防止血凝过高,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血压,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减少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高密度脂蛋白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它具有清理血管壁上沉积的脂肪和胆固醇的功效。如果参加体育锻炼,这种蛋白就会增加,并能自动筑成一道防线,随时清除血管壁上的沉积物,使血管通畅无阻。一旦停止体育锻炼,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又会下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活动少的人的中风发病率明显降低。
    (3)锻炼的好处还包括激发中枢神经的活动,使大脑血流量增加,供氧增加,脑力增强,思维敏捷,并可解除神经紧张和焦虑,有助于睡眠。锻炼使心肌有力,全身血液供应充沛。
    (4)锻炼能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和蠕动功能,预防和治疗习惯性便秘。
体力活动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 量力而行:根据各人的年龄、体力、耐力,决定锻炼的种类、强度和时间。特别是年龄偏大、体质较弱者不宜过长,运动量不宜过大。例如,跑步结束后,心率在5一10分钟内恢复到原来水平。大体合适。一般运动量适中的脉搏平均为每分钟110-120次,(运动量适中的脉率 = 180 - 年令)。
    ② 循序渐进:锻练由易到难,动作由简到繁,时间由短到长。先从小运动量的散步、慢跑、体操、跳舞和气功等开始,不可操之过急,以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度,或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而更多的体力活动则无任何更大的益处。
    ③ 方法得当:避免快速、旋转、低头,迸气、突然用力等动作。
    ④ 持之以恒:主要是树立一种观念,养成一种习惯,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要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4、 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养成宽容的性格,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改善睡眠,。
    情绪过于紧张、激动甚至大怒,都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骤升、血液变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质沉积,从而影响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调查表明,精神紧张者,中风和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对冠心病者精神紧张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应尽量避免精神紧张,加强思想修养,保持快乐的心情。尤其注意不要发脾气,因为爱发牢骚和发怒的人得冠心病的可能性要比性情温和的人大得多。有人认为经常发怒等于慢性自杀,肯定会缩短寿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文字回帖,欣赏文字回帖!!!!!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4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