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雀 于 2025-11-13 15:16 编辑
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中国,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欧洲工业明珠的光彩正在黯淡。英国《金融时报》12日报道称,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已深陷第四年停滞的困境,其引以为傲的工程和制造业核心正经历一场“自由落体式”衰退。经济学家和行业领袖纷纷警告,这场衰退并非是周期性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危机,“不会随着下一次经济上行周期而自行消失”。
即便9月出现部分反弹,德国工业生产水平仍停留在2005年的水平。英媒分析道,德国工业衰落的核心在于其主要经济优势已转为劣势,同时受到两大外部政治经济决策的严重影响——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以及中国十年前确立的高科技工程强国战略。 报道指出,特朗普关税已重创德国出口商。而与之相比,中国迅速崛起带来的工业实力竞争,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挑战。
过去二十年,中国对德国工程产品和汽车看似永无止境的需求,曾推动了默克尔时代企业利润、就业和经济活动的增长。然而这一局面已彻底改变,2025年初以来,德国在资本货物领域对中国的12个月滚动贸易逆差,创下2008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的数据显示,六年多来,中国对欧洲机械出口近乎翻倍至约400亿欧元,今年更可能达到500亿欧元。
如今,中国的资本货物比欧洲平均便宜30%。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商已经弥合了质量差距,中国产商品早已不再是廉价、低质的仿制品。 “许多德国中小型企业如今所做的工作,中国公司也能做得同样好”,在华工作超过十年的德国咨询公司Vindelici Advisors的合伙人西洛·科普(Thilo Köppe)补充道。 在创新速度上,中国企业更“碾压”西方竞争对手,将新想法转化为成品的时间仅需后者的一半,更短的产品周期意味着更快的学习迭代。
德国汽车供应商舍弗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克劳斯·罗森菲尔德(Klaus Rosenfeld)对《金融时报》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在追逐和攻克重大技术方面,表现得更好、更主动、更连贯。” 德国挤出机制造商莱芬豪舍集团首席执行官也认同这一观点,“中国企业更务实,通常也更迅速。”
慕尼黑压缩机制造商鲍尔压缩机集团(Bauer Kompressoren Group)的董事长菲利普·巴亚特(Philipp Bayat)还向英媒举了个例子:他的一家欧洲工厂需要新的线材加工机,瑞士欧洲公司报价13万欧元,而中国浙江省一家企业的报价不足2.8万欧元。两台设备的性能看似不相上下,他至今仍在纠结到底买哪一台。
谈及此处,法兰克福咨询公司Thin Ice Macroeconomics的创始人斯皮罗斯·安德烈奥普洛斯(Spyros Andreopoulos)直言,“中国正在德国擅长的领域日益击败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