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山之子 于 2025-9-30 17:37 编辑
今年的仲秋和国庆联袂,假期也增加到了八天,因此许多人都计划着利用这个长假,一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或外出旅游,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也开阔一下眼界。 而我的动议是不看景点攒动的人头,把一家人集聚在一起,好好过个仲秋,完美的复制一下我父母尚在时的情景。虽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国家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百姓囊中羞涩,物资也十分紧俏。但那时一家人能在一起,共同分享那些团聚的乐趣。特别是节日期间,一家人能开动脑筋,把能切到的“蛋糕”尽可能的拿到父母身边,让一家人来享受。 记得我父母六十岁以后,我们七兄妹虽然都成了家,但一到仲秋,一家人仍会聚集在一起。大家有带鱼带肉的,有带酒水、水果的,也有带土特物产的,但月饼最多,堆的如小山一般。父母满脸的笑容,一边归拢这些带来的东西,一边把洗净的水果、小食品端上桌,并塞给绕膝的孙子孙女们。 那些年,在厨房掌勺的是我三哥、五弟、妹夫和我。但凡节日,男子进厨房那是我们老刘家的传统。煎、炒、烹、炸、咕嘟炖,我们哥几个手拿把掐,得心应手。仲秋的团圆饭一般都安排在下午,那个年代我们家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32口,两室一厅的房子,要摆上三桌才能坐得开。开饭前要两个灶同时开炒,才能供得上这三桌的吃喝。那时一般由三哥、五弟掌勺,妹夫摆盘,我呢也就打个下手。 上桌的菜肴,和大饭店相差无几。什么松鼠桂鱼、锅包肉、宫保鸡丁、东北大拉皮、扒肘子、小鸡炖蘑菇、红烧狮子头、大拼盘、拨丝地瓜等等,那是应有尽有!那些年虽然物资不是很丰富,但因有长期的准备,所以节假日的餐桌还是令人满意。六弟在给父母和兄长、嫂子们敬酒外,还能及时的通报餐桌的情况,才让我们的后厨能有条不紊的掌控进度。 等吃完喝完,妯娌们忙收拾碗筷,沏茶倒水,并送上洗好的水果。这时天也快暗了下来,赏月的时候,母亲打开电视,大家边聊天,边看央视庆祝仲秋的歌舞节目。以上的情景,虽然忙到了许多,但换来是一家人的欢乐,何乐而不为呢! 再看如今,物资多了,选择多了,但节日的热点却转移了。庆祝中秋不再限于吃喝,而放在了郊游,旅行、娱乐等年青人喜欢的项目上。而我们那一代人,却没能与时俱进,仍然喜欢“原生态”的那种氛围。觉得有父母在的中秋才是最有意思的中秋,才值得永远的怀念!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上看,我们崇尚的那种原生态的聚集方式,可能再也不能复制啦,是好是坏,网友们给点评一下! (图片由AI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