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寒 于 2025-8-2 18:07 编辑
承前启后
一.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表面上处处写山,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它们虽是小令,但格调却是雄浑豪放的。意境磅礴、壮观、豪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赞叹、抒情、寄意并举;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节奏紧凑,回肠荡气,非同凡响。
2.语言现代化,不咬文嚼字,一看就懂;
3.朗朗上口;
4.民谣是怎么写的:“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这气势和三首小令能比吗???
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作者: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1.“天生一个仙人洞”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 “无限风光在险峰”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人生哲学的概写,在“暮色苍茫”的环境中,他独能登临“险峰”,看“劲松”,观“乱云”,寄托着深遂而丰富的哲理的思考。将所描写之实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领会奇异于平淡之中。使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帝国主义反~华的重压下,中国共产党人纵观五洲风云的“从容”人英姿和伟大气魄。 2.语言现代化,不咬文嚼字,一看就懂; 3.朗朗上口;
4.我请从天降老弟也天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试了一试:
风抚青松疑海浪, 作者:从天降 彩云飞舞饰奇冠. 千年造就仙人洞, 山顶连天更可观. 大家一读就发现,此绝要气势无气势,想上口不朗朗,想嚼字又不咬文,还故弄玄虚地山连天呢!原因在哪?原因就在没有胸境! 所以主席的诗的形式是格律,是旧瓶,但装了新酒,老妪能读,诗家能品,回味无穷。 如果我们创造出来新瓶,又装上新酒不是承上启下了吗???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