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马阿飞大哥 于 2025-5-29 10:33 编辑
《面带福星赋》 ——应邀为金城烩面馆而作 作者:张飞曾 若夫鼎沸三江,香浮九陌。银丝抻就云霓,玉盏盛来琥珀。青葱缀雪,分明阆苑琼英;红油点朱,恰似璇霄星魄。伊昔庖丁解牛,易牙调鼎。未若今之烩面匠心,融和至性。揉春作月华,抻雪成天绠。 观其高汤澄澈,乃牛骨熬年;面片柔莹,是麦精凝岁。海碗漾琥珀之光,瓷勺搅璇玑之纬。木耳如玄璧沉浮,粉条似银蛇游曳。此般滋味,曾醉八仙;如许馨香,今招五纬。 至若寒宵客至,暑昼人熙。箸起时祥云绕腕,唇沾处瑞气盈眉。碗底卧青龙之筋,盘中隐白虎之髓。莫言市井无奇,且看庖厨有旨。一碗承乾坤瑞,三啜得福禄禧。 赞曰: 注:此赋以"面带福星"为核,融"庖厨瑞象"于字间。四六骈俪间,藏"青龙白虎"星宿之喻;铺排对仗处,见"八仙五纬"祥瑞之征。末联"仙苑洛阳"之喻,暗合"福星照面"主旨,以星精化面髓,将天道入羹汤。 注:“抻”【chen】字在《集韵》中有记载“抻,手伸物也” ,从造字法来看,它是一个形声字,部首为“扌”(手),表示与手部动作有关,右边的“申”表读音。其起源与人们用手拉长、伸展物体的动作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类手部动作的观察和总结,进而创造出这个字来描述该行为。 绠【geng】汲水 用的绳子。 “庠”是一个形声字,从广(yǎn),羊声。“广”与房屋有关,这表明“庠”最初的含义与特定的场所相关。本义:其本义为古代地方学校。在古代,教育后生的职责多由老人承担,而“庠”本为养老之地,所以逐渐演变为兼有教育之职的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说文》中也提到“礼官养老处也” ,说明在不同朝代,学校有着不同的名称,“庠”是殷、周时期对学校的称呼。 题字:张飞曾 书法:李建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