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情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研究“水稻上山”(后改口为“水稻旱作”),猪肉佬T先生研究朱有勇。 2024年2月20日,读者“壹搞”等人先后提醒说,新华社视频号“新华每日电讯”发了一个关于农业测产严重造假的视频。 如下—— 然后,T先生在澎湃新闻找到了首发于《半月谈》上、题为《一测就破纪录?农业测产谨防数据失真》的文章。《半月谈》的背景是很厉害的,他是新华社受委托主办的权威媒体。
这篇文章,对农业测产方面存在的一些造假行为进行了无情揭露—— 在播种环节故意将水稻间距留得很开,收获前几天悄悄把别处的水稻移栽到试验田里。 把提前准备好的稻谷藏在沟渠、收割机或地布里,趁现场忙碌之际悄悄混到测产稻谷中。 为追求数据好看,投入大量化肥、增产剂,安排多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材料和人工成本水涨船高。“一亩收入两三千,成本五六千。” 热衷于在测产报告中玩文字游戏。“巨型稻”这几年十分火爆,有些农企把测出来的产量叫“生物总量”,也就是把秸秆、叶子都算在内,稻谷实际产量很低。 朱有勇,你看到这篇文章了吗? 据红星新闻2022年6月30日报道,当天上午10时,一场重要会议开幕前,朱有勇参加了统一接受采访活动。 朱有勇在接受采访时说—— “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今年(即2022年)云南推广了50万亩,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634公斤。”
据潮新闻客户端2023年10月12日报道,2023年10月初,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蒿枝坝示范地,迎来了新一年“旱地水稻”丰收季。
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及旱地水稻产量,朱有勇说,今年在原来(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一下子翻了很多倍,他的团队就做了25000亩,涉及25个县,每个县都做示范。其中两个千亩示范点,一个在怒江州,有3000多亩,今年平均产量在590公斤左右;一个在红河州,有4600亩,今年平均产量在550公斤左右。 虽然2023年的产量有所下降,但单产还是稳稳地保持在每亩500公斤以上。 据T先生亲自了解,T先生二姐去年在粤北水田种植的晚造马坝油粘,亩产是350公斤左右。 给朱有勇一个大写的“服”字。 广东向以水稻精耕细作著称。2023年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公布了2023年广东粮食产量数据 。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全年粮食单产384.3公斤/亩。其中早稻单产407.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6%;晚稻单产393.2公斤/亩,每亩产量还比2022年减少10.6公斤,下降2.6%。在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广东,水稻单产还不到400公斤/亩。 相比之下,广东的水稻亩产真是太低了。 朱有勇赢了一次又一次。 最后要说的是—— 请朱有勇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T先生并没说你有测产造假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