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风 于 2025-6-10 08:54 编辑
大巴车在冀中广袤的大平原上行驶着,四周都是绿油油的麦田,显示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次我们的目的地可不简单呢,它是我国社会活化石级别的景点——周庄人民公社 ,我们去的地方时第九生产队。
中午了,进村先吃饭。走进大食堂,每人一份大锅熬的白菜豆腐,一份拌黄瓜丝,主食是馒头,收费20元。吃完了饭先走进了村史博物馆。
1982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大多都开始解散了,不过周家庄公社却不一样。经过全体村民一起商量投票,除少数几户外,大家普遍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并强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为此,每家派代表在不分家协议上签字,全社3055户代表齐齐摁上鲜红手印。由于情况过于特殊,最后请示了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拍板才定下来的。
从此,他们那儿没有村委会。保留了原来的10个生产队和6个自然村,我们访问的第九生产队就是处在北捏盘村。采用团队合作、集中算账、专人负责项目、大家各干各的专长这样的管理方式来运行。 村里大家伙儿一块儿干活儿赚钱,干多少活儿记多少分,然后按人头分粮食。到了年底,就根据每个人挣的工分来一起分红。另外,工业和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专业种植业和特色农业也搞得闻名遐迩。
当有人问周家庄的人民过得幸福吗?除了平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着丰富的隐形福利。全社统一高标准建设了住宅楼、文化宫、影剧院、图书馆、综合培训中心和农民乐园等生活与文化设施,为社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这里没有黑恶势力、村霸和两极分化,也没有贪腐分子和外出打工的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得到了妥善照顾,社会治安良好,共同富裕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真正体现。周家庄以“均衡富裕”为目标,确保了每一个社员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在村口的大石碑下,我看见了两个戴红臂章维持秩序的老农在吃饭,便和其中一个面相憨厚的老农攀谈起来。我问他对外宣传的一直延续下来的人民公社体制不会是假的吧?老汉比我大一岁,他告诉我,他们现在统一出工,统一下地干活,年底统一分配。他每天出工记十分,我问他一个工多少钱?老汉说去年是每个工90元。
老汉问我是哪儿来的,我回他是千里之外的唐山来的,老汉说唐山大地震后手县里的紧急征调刚去唐山修复被大地震破坏的公路。老汉说,世事无常,当年你们唐山太惨了,不知现在建设的咋样了?
供销合作社的柜台
大队部
大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