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23-1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春寒 于 2025-4-5 21:45 编辑
其实我对诗词一窍不通,什么古韵今韵,什么古诗,格律诗,古诗还出自自然,然而古诗“关关睢九”也够某些文人墨客研究一辈子了!一到格律诗我更“黔驴技穷”、“张口结舌”了。特别是中国地广人多,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那方言就有七大种,文字至少27种,她们为了格律和韵,还得查字典、凑句子,那时诗兴早没了,出来的诗只有骨头没了肉。有人说“打油诗”不是诗!不知为什么平民反而用得多呢?
我这次去桂林旅游,无论是导游还是竹伐掌舵人,他们总是即兴对歌,我觉得赏新悦目,被他们引入大自然之中,倒还应和了几句,自以为得意,而那个梢公却对我说,我们这是刘三姐家乡,她的歌我们都会,你们“文人”出句我对不上,唉,当时我脸不知红了没有,但我己感到耳根确实在发热!
众所周知李白、杜甫是公认的诗仙、诗圣,据说他们常常借酒出诗,而且是出的都是身临其境好诗!那么酒诗出格怎办?没关系,只要朗朗爽口,必有人会为他们补新格使其“合法化”!这一合法又成了后人之鉴锁。
我记得初中考语文标点符号时是用鲁迅先生一短文。考后我扣了一标点分,但我觉得我点的未错,找语文老师论理,他回答我说“鲁迅不会错,这就是权威!.....”所以万事要出名,出名就可随心所欲。鲁迅骂人必有也必出好文章!
人们常用毛主席格律诗来宣传毛主席也重格律,其实他老人家是在读书时受格律限制而养成习惯,但不等于他老人家主张格律。君不见他老人家提倡"适可而止"?他的诗词是最看重的还是气势、是意境(我已发过文)。不像人们去凑效古词语,生搬硬套。请看主席即兴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词多通俗(老妪皆懂)、多惊险(离天三尺三)、意境气势(己入天仙)何人能比 ?最妙者“未下鞍,惊回首”(一鞍达的)!只用了通俗语句十六字!
现在有些人生怕别人说俗,于是引经据典,还得加个“注”,这叫“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有次,我开家长会,遇到一个开明校长王立根(他主张育智先育人,他这观点受到温总理接见的中学校长唯一代表),他说到阅读理解时举了一例:“语文标准答案是很难定的,题目是说出作者立意、用词、背景、情感....正好作者女儿也参加这埸考试,结果作者女儿在这短文题只得了一半分。回家对她妈说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想?她把自己答案给他妈看,她妈对女儿说:"你答的比妈当时想的还多!”这就是以后的文人故弄玄虚,篡改本意,强加她妈身上的。我这次也吃了这搞笑苦头.......
据说徐志摩出口就是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字重出六次,真"大逆不道",有人为重出还烦脑呢!格律诗中是不准重出的!可是就这"轻"字把意境完全烘托出来了,所以我看"意境重於格,必须提倡!" 我在写平水韵绝句时,为了韵合常常原句颠倒,己非常人之语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