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山之子 于 2025-3-26 17:04 编辑
好多年没有种地了,想起来当年在单位试验地里种油豆角的那种感觉,很爽,很享受!我种油豆角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事,那时我的两个女儿正在上中学,我呢,也是经常出差不在家,妻子在中学当班主任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这种高频率的节奏,就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些许错位,经常会出现家里有粮无菜的局面。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一次我的同事、邻居也即学生的家长宋大哥跟我说,院里准许站里职工留部分自留地解决吃菜问题,可以给我们几条垅,问我们想种点啥?我说,我们家的情况大哥你了解,我和王老师哪时间去种呀。大哥说,这你放心,地呢是站里统一耕,什么水呀、肥呀,种子呀你都不用管,这我全包了,到收豆角时你们来摘就行了。这让我非常的不好意思,就说,大哥这太也让你费心了,不好意思呀! 大哥说,王老师帮了两个孩子多大忙,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说,大哥,我们是同事,邻居,王老师又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说感谢就远了。 大哥说,那我们就不要相互客气了,你们就放心,到时候摘油豆角就结了! 宋大哥家六口人,夫妻俩加上四个孩子,由于只有大哥一人赚钱,生活有些拮据。他家的两孩子都在我家王老师的班念书,王老师了解他家的情况,就把两个孩子拉入了帮扶计划,免除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本来这件事是送人玫瑰留有余香的事,没想到宋大哥一直记在心里,把单位划给他的地,送给了我们。其实我们明白,这就是宋大哥在报答我们呢! 时间如流水,一晃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接到大哥的通知,我们就拎着兜子去摘油豆角了。大哥一看就说,你们的兜子也太小了,我这里有编织袋,你们摘一袋子回去!我们就说,摘那么多根本就吃不了。大哥说,这豆角多嫩,吃不完可以晒一些。就这样,我和王老师摘,再加上宋大哥帮忙,不到一小时,就装了一大编织袋。不用称,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有三、四十斤。我忙说,大哥行了,这就够了,再多吃不了,也拿不动了! 那时候,大约一个星期我们就能摘一次。而每次都是三、四十斤。我们除去吃,剩下的就晒一些,而且周围的邻居也都跟着借了光,每家都送点,吃个新鲜! 这种油豆角,是我们龙江和吉林的特产,它适应早晚凉,中午热的气候,有紫花油豆和纯绿油豆两种。有南方的同事用油豆角籽在南方试种了一下,说是光长秧不结夹,看来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