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1月28日(除夕)上午10点到的宁波,入住宁波“香格里拉”酒店后,我们就驱车直奔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时间紧迫,怕下午《天一阁》闭馆,我们得抓紧时间。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天一阁》为主体、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2.6万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和国家AAAA级人文旅游胜地。 天一阁博物馆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博物馆内的藏书楼以天一命名,寓意天一生水,水生万物,充分体现了古代藏书家对知识的尊重和爱护。 漫步在博物馆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天一阁博物馆不仅藏书丰富,还珍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四库全书》的抄本。此外,还有大量的古籍、字画、碑帖等艺术品,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欣赏到了它艺术的魅力。 我当时就理解到,这样的环境应该是孩子们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好地方。所以这里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 在博物馆的庭院中,古树参天,绿意盎然。漫步其中,仿佛有回到了那个充满书卷气时代的穿越感。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先生平生最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因盗贼潜入,偷走了许多的藏书,并部分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收回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加了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天一阁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古代建筑的庄重。 天一阁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巧妙。它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藏书馆位于阁楼上。这种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还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 天一阁楼为两层,高度达到了8.5米,采用了斜坡屋顶和青瓦覆盖。一层有六间宽敞的房间,二层则是一大通间,通过书橱间隔开。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藏书的安全,又方便了书籍的管理和查阅。 天一阁前有一个名为天一池的小池塘,与周围的月湖相通。整个园林以福、禄、寿为主题,园内还有许多有趣的景点,如由山石堆砌成的九狮一象。这些景观不仅增添了园林的美感,还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小池周边的山石中融入了许多创意,有的似龟,有的似人,有的似鱼,有的似鹤……似乎有许多物件隐藏在其中,这就给游客增加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乐趣! 天一阁的建筑风格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设计,更是文化元素的体现。它不仅收藏了珍贵的古籍,还展示了许多字画、碑帖和地方工艺品。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天一阁成为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景区。 天一阁的园林设计采用了江南庭院式风格,形成了一个宁静雅致的空间。园内的明池、假山、长廊、碑林以及百鹅亭等景点,无不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内设有多个陈列厅,展示了《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内容。这些陈列不仅丰富了天一阁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我们在《天一阁》浏览了一个多小时,也留下了多张照片,我觉得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宁波过年,不仅增加了乐趣,还增涨了知识,这一趟远行真的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