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听柳 于 2025-2-18 23:07 编辑
孩子一直咬指甲,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您查知乎不方便,我给您转发两篇这方面的专业文章:
咬指甲是一种心理疾病
偶然之间到一个小学,看见我的一个朋友正在吵小孩,那个小孩子站在老师面前很局促,额头冒着汗,嘴一直在咬自己的指甲。这样我觉得很奇怪的动作,莫非咬指甲与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学医时间长了才知道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
我们在不经意间咬指甲,如果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就会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法国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民意测试以检查什么人爱咬指甲和咬指甲是在什么情境下。研究显示,法国人爱咬指甲大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26%以上的人称,在考虑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事情时爱咬指甲。奇怪的是,购物是咬指甲的第二个原因:咬指甲可能代表作抉择的折磨。考虑经济形势和对父母和孩子的关注排为第三。
也就是说,我们咬指甲,是因为我们有压力,通过咬指甲来放松压力,同时我们考虑一些难以决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
心理学家认为,咬指甲来缓解压力是由于在小时候这种行为被强烈的提醒,来源于父母强烈的提醒,“咬指甲”这个行为,可能反倒被保留下来,甚至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一个固定的情绪的一个释放和一个关系的再现。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怎么改正咬指甲的毛病?
首先要消除造成小儿紧张的一切因素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父母对患儿以鼓励为主耐心说服教育,调动患儿克服不良习惯的积极性。多让小儿参加娱乐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当孩子出现咬指甲时,家长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讲故事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修剪指甲。用苦味或辣味剂涂搽指甲等强制方法效果差。频繁出现可到医院进行矫正,行为矫治疗法如强化济、消退法、厌恶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出行为治疗方案,由家长协助实施,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医生、家长和患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要持之以恒。
===================
这个从童年延续到成人的坏习惯,是一种心理问题
Q为什么有的人爱咬指甲?怎么解决爱咬指甲的问题? A: “别再咬手指甲,脏死了!”这句话,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 小时候,每当我们咬指甲,妈妈就会严厉批评,顺带着还要打一下我们啃咬的手。 随着心智成熟,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个坏习惯,细菌会顺着嘴巴进入身体,于是我们也慢慢戒掉了它。 但有小部分人长大后仍保留着坏习惯,总是下意识地咬指甲,这是为什么呢?
一:咬指甲是心理问题
关于咬指甲,医学界公认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种,认为是身体缺乏微量元素导致的,但这种情况多发于3-6岁的儿童。 原因在于当体内缺乏钙、铁、锌等营养物质时,孩子的味觉会下降,有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不愿意正常进食。 于是当他们感到饥饿时,有可能食用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比如指甲。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带孩子前往医院,做个详细的身体检查,针对性地补充营养。 第二种,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当个体承受压力,感到焦虑、抑郁时,就可能通过啃咬指甲转移情绪。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儿童身上,是因为父母的高期望、学校的高标准或者自己对自己施加压力等原因。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干预,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那它有可能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他们应对情绪的固定方式。
二:严重的咬指甲是种病
关于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心理学家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最被认可的结论是: 咬指甲能让个体短暂地逃离压力源,分散注意力,感到快乐愉悦。 为了印证这一理论,研究者进行了相关试验:让爱咬指甲的人置身于不同的房间。 有的房间播放电影,氛围轻松;有的房间布置困难任务,氛围紧张;有的房间什么也没有,无事可干,让人感到焦虑... 当时间流逝,研究结束,研究者发现: 比起轻松状态,紧张和厌烦的状态更容易诱发咬指甲的行为。 虽然咬指甲能够释放情绪,看似起着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视作行为障碍。 在DSM-5的诊断标准中,将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称为咬指甲癖,归在“强迫症和其他相关障碍”分类之中。与它相似的还有拔毛癖、异食癖等,都是个体对身体实施病态的重复行为。
三:从心理出发解决问题
目前尚未有药物治疗咬指甲癖,所以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层面着手。
淡化“粉色大象”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试验——粉色大象试验。心理学家告诉实验者: 接下来的5分钟里,你可以自由想象,但千万不要想一头粉色的大象。 一般人的常识里是不存在粉色大象的,所以根本不会想到它。 但当心理学家强调之后,实验者的脑海中会自动发散,最终他们无一例外想到了粉色大象。
这个试验的结论就是,当你越在意某件事,那件事就越容易发生。所以想要改掉咬甲癖,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不要想。
当出现咬指甲的冲动时,可以寻找替代行为,转移注意力,比如外出散心、听听音乐等等。
厌恶刺激矫正除了转移注意力,我们还可以通过阻断的方式,制止咬甲行为。 简单而言,就是对咬指甲这个行为制造阻力,让个体对它产生厌恶心理。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涂指甲油,指甲油本身带有相对难闻的气味,咬下去的口感也不太好,让我们没那么容易下口。 另外,涂抹指甲油强化了咬指甲的危害。 指甲传播细菌,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很容易忽视,但是指甲油是工业产物,我们明确知道它是有害的, 这种可被看见的危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不良行为。
学会释放情绪藏在咬指甲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个体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发泄。所以解决问题第一步:是看见情绪和接纳情绪。 而认识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倾诉。 倾听的对象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说的过程中,我们帮心灵打开了一道门,让情绪有通道向外排出。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我们要允许情绪存在,不开心时通过合理途径宣泄即可。 比如所处环境压力大,那就出门走走、透透气,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无法释放的情绪,可能转变成自我攻击。 所以,对自己宽容点,将视角放在积极的方面,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