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归来 于 2025-2-11 20:54 编辑
对联与生活
春归来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楹联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创作对联当然离不开生活。 对联与直接生活。
上联:羊城铁塔思天阔(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武汉钢桥望水长(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我去年十一月在武汉看长江大桥、到广州看铁塔有感而发。
上联:纷纷白雪窗前落(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灿灿红联屋外粘(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今年春节前一天,东北迎来了入冬以后第一场雪,瑞雪中贴春联有感而发。
上联:久客兴安岭(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 下联:时思候水河(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
我曾经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活工作十年,那里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我的故乡在辽宁,中年时代工作调回阜新。后水是流过家乡城市的一条小河。忆往事,思今朝,有感而发。
上联:已借龙江瞒姓字(春归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还依凤岭养妻儿(春归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九七零年五月从辽宁知青点北上,踏破铁鞋,隐姓埋名,落户黑龙江省龙江县农村,娶妻生子。一九七七年三月因整风迫害携妻挈子往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甘河中学任教。当时三个孩子分别是一岁、三岁、五岁。是大兴安岭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全家人。
上联:五月孤行烟雨路(春归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三春众享杏花天(春归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是写我的几次人生经历。一九七零年五月在辽宁阜蒙县王府公社知青点遭人陷害无奈逃亡黑龙江,乘火车到哈尔滨换车去双鸭山时,车站烟雨蒙蒙,到绥化时雨仍下个不停。一九七七年五一节期间,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农村卖掉土房,全家人冒着淅淅冷雨,前往大兴安岭当盲流。一九七一年三月在龙江县铁道北农村太平大队,告别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艰苦生活,往铁道南的八岔河大队学校当民办教师。一九七八年三月为了落全家人户口,从鄂伦春旗甘河中学到鄂伦春旗吉文镇学校任教,全家人结束了长达一年的盲流生活。
这副对联是写雪霁,我在玉龙湖畔晨练所见、所闻、所感。这里用六个名词:人、雪地、心情、雀、枝头、语调;用两个动词:行、落;用两个形容词:爽、愁,表达对联的意境。 对联与间接生活:
上联:胖鸟扬眉瞧暖果(春归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枯枝俯首叹寒霜(春归来)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是我跟帖时看到肖燕朋友发的摄影图片,图片上有胖鸟扬头、枯枝弯腰、红果悬挂等等。有感而发创作。
上联:日出长江口(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 下联:霞铺上海滩(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
这副对联是我跟帖时看到海姆老师摄影日出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图片有感而发。
上联:红花褐榭迎春早(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少女蓝装上艒迟(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湖边古厝繁花秀(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阁外新藤翠叶鲜(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副对联是我跟帖时看到晚霞美景版主拍摄的图片,有感而发。
上联:轻云静水长桥秀(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细草青山紫菊香(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副对联是我跟帖时看到肖燕朋友拍摄的南充嘉陵江大桥图片,有感而发。
上联:花香满院吟栀子(春归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柳翠全城诵晓风(春归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前两天,看到大学同学杨沛郁《清平乐 · 正月初十》:“窗前栀子香残,天边新月弯弯。”其中“栀子香残”诱发灵感而创作的一副对联。
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对联。楹联是语言的艺术。生活造就了对联,对联语言艺术再现生活。而没有对联规则,就没有对联语言艺术再现生活。因此,在上面的对联中,我有意标出了对联得平仄,即对联的格律。在对联的平仄中显而易见,上联与下联平仄是相反的。当然还须注意词性相称,即上联与下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比如说: “日出长江口,霞铺上海滩。”:“日”对”霞“,名词对名词;”出“对”铺“,动词对动词;“长江”对”上海“,名词对名词;”口“对”滩“,名词对名词。 实际上,创作中常用的是词组(短语)。比方说: “胖鸟扬眉瞧暖果,枯枝俯首叹寒霜。”中,“胖鸟”对“枯枝”,偏正式名词性词组对偏正式名词性词组。“胖”是形容词,修饰名词“鸟”,“鸟”是中心词,前偏后正,所以叫它偏正式名词性词组。“扬眉”对“俯首”,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动词“扬”的宾语是名词“眉”;动词“俯”的宾语是名词“首”。“瞧”对“叹”是动词对动词。“暖果”对“寒霜”是偏正式名词性词组对偏正式名词性词组。“暖”对“寒”,“果”对“霜”;“暖果”,形容词“暖”修饰名词“果”,前偏后正,“果”是中心词,“暖果”偏正式名词性词组。“寒霜”,形容词“寒”修饰名词“霜”,前偏后正,“霜”是中心词,“寒霜”是偏正式名词性词组。 生活是对联的内容,平仄、词性是对联的艺术形式。毛泽东曾经说过,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才是合格作品。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思想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这是我在创作对联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原则。上面列举的对联就是如此,论形式是七言对联和五言对联的正规格式。 我希望参与对句的朋友热爱生活、了解生活、透视生活、歌颂生活,把生活融进对联中。这样才会更有成就感、更加快乐。
借此,说几句题外话供朋友们参考。 我建议大家学楹联不要走捷径。要学习他人,包括古代的、现代的;身边的、书本的、网络的。一定要把所学的东西嚼碎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可以用,没消化好的东西参与对句恐怕很不容易契合。参与对句要学习车述良先生,她在学对句中,刻苦认真,不耻下问,恳切希望别人指正,有时为一个字推敲一天。 对联的语言风格,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无论高雅与通俗,流畅达意,合乎逻辑就好。 大家参与楹联对句已经接近两年的时间了,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如果觉得自己成熟了,可以单独创作全联,让学楹联来一个质与量的飞跃。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