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锦绣之州 于 2024-11-20 20:03 编辑
赴俄罗斯探亲旅游,有幸下榻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人员宿舍,使我对外交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使馆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粗略的了解。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矗立在莫斯科的列宁山上(现在叫麻雀山,但我还是愿意写原来的名字),离莫斯科大学仅有100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现在的中国大使馆建成于1958年,占地面积十一万零九百二十三平米,建筑面积四万一千五百六十四平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日苏联率先承认新中国,并与国民党政府断交。国务院任命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戈宝权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后为文化参赞)。戈宝权奉命顺利将在莫斯科克鲁鲍特金巷13号的原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接收过来,此馆舍是当年苏联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幢18世纪的两层别墅式建筑。随后,经过重新布置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这个馆址一直使用到1958年,先后有王稼祥、张闻天、刘鼎三位大使在这里工作过。 中苏建交之初,中苏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中国政府把16公顷大的黄金地段划给苏联作为使馆用地(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北中街4号),可以说,这正是中苏友好关系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也给中国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划给了相应大小的使馆用地。苏联驻华大使馆于1956年建成,中国驻苏大使馆则于1958年建成。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又变为驻俄罗斯大使馆。 经过几十年的扩建和修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家园。湖光山色,波光粼粼,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高耸的大使馆办公楼暖色的外墙装饰,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宴会厅中西合璧的装潢,喜迎四海宾客,每逢节庆日这里能举办千人左右的鸡尾酒会。此行正逢“八一”建军节,来馆探亲的亲属凡是现役和复转军人的,都可穿上正装参加大使馆举办的“八一”招待会,庆祝自己的节日。 使馆一半左右的面积被绿树覆盖,白桦、松树、果树,还有那数不清的树种,把使馆内包裹得郁郁葱葱,成为一个天然的氧吧,到处弥漫着清新的空气。高低起伏的小山丘,一弯碧绿的人工湖,成为野鸭、飞鸟栖息地,也成为馆员和家属们休闲散步和垂钓的好去处。 红色塑胶的篮球和网球场地,镶嵌在绿树丛中,显得格外耀眼,一个个运动着的身姿为静静的使馆内增添了活力;那碧波荡漾的游泳馆内,游龙穿梭,少儿戏水,生龙活虎,好不热闹。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使馆馆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已有了很大提高,馆员三秘以上的就可住单元楼房,还可带家属常驻,每天中午食堂提供一素一荤菜肴(各种荤素菜,每人只能选其中一素一荤),味美量足,既方便工作也方便生活。 馆员们都有了购车、交通补助,一般公事都开私家车去办理,开国内党政机关车改先河,为使馆节约了经费,还提振了中国外交人员形象。过去在国内都羡慕外国使馆人员,开私家车,任期一到卖车走人,曾有些人以买使馆二手车为荣。如今时过境迁,中国的外交人员不断从待遇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在国外扬眉吐气,从他们身边细微的变化,折射中国国力的加强。 大使馆院内永远是那么寂静,而大使馆办公楼内永远是那么繁忙,馆员的身影在那里穿梭,办公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不泯的灯光永远在黑夜中闪烁。馆员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随时都有响起的可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外交事务的紧急磋商。馆员们工作和生活在使馆里,就像隐蔽在战壕中,时刻准备为国家冲锋陷阵,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公民的安危。 中俄关系的复杂,具有多面性,给馆员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随时在考验他们的智慧,考验他们的政策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 表面的宁静和暗中的角力,相互并存。中俄关系就是一具平衡木,看上面的舞者谁跳得更美,即不落木,还舞姿翩翩。把平衡木和舞者融汇在一起,达到极致的和谐。 大使馆内的落叶年复一年,每一片落叶又都有一个故事,它随风摇曳,又随风记忆,它深深地埋藏在这块土地上,随便拾起都有往事可以流出。 上图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大楼 使馆正门 使馆宴会厅外舞池 使馆宴会厅入口 (作者:北京之春)2024.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