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寒 于 2024-11-12 22:21 编辑
诗和对联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有人说,是律诗“孕育”了对联,也有人说是对联“成全”了律诗。笔者主张,对联和律诗都来自同一个母体──对偶修辞,所以提出了“源”、“流”之说。这里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文学、宗教、音乐、学术诸领域,。 1.文体性质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将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笔”之分,后来正式命名为“韵文”和“散文”。诗必须押韵,无韵就不是诗,显然诗属于韵文。对联不押韵,对联不是韵文,但也不是散文。对联的文体性质待定,本人提出“对文”一说,对文是中国的特有文体,骈文就属于对文。 和音乐的关系 古代的诗总分为“歌诗”(配乐)和“诵诗”(不配乐)两大类。但即使是“诵诗”仍多用于传唱,唐朝的诗就是以传唱流行,所以诗和歌的关系密切,诗和音乐的关系也密切,故通称“诗歌”。对联与音乐无关,也不用于传唱。主要是书写(雕刻)和悬挂,所以常江先生说,对联是“视觉艺 术”。 短句字数诗的各短句字数一般要求相等,律诗的短句字数只限五言、七言两种。对联上下联相应短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半联内短句字数不作要求。 2.总句数 律诗句数必须四句或八句,其它诗体没有严格规定。除上下联要求句数相等外,半联的句数不受限制,少则一句,多则百句。
3.总字数 律诗总字数有20字、28字、56字三种,其它诗体无字数限制。总字数不受限制,少则一字,多则千言。6对仗要求主要是句间对仗。律诗要求颈联、颔联对仗,排律要求每句对仗,但对总体没有对仗要求,其它诗体更无对仗约束。对联总体必须构成对仗,一字对一字,一句对一句,一行对一行。即使句内已经构成对仗,上下联仍然要求互对。 4.平仄要求 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但除律诗以外的其它许多诗体,并无平仄要求。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半联内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对”。半联内平仄的安排,也有“马蹄韵”、“平仄竿”之说。 5.体和格 唐人元稹分诗为二十四体,计有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沤、歌、曲、词、调等,但可以概为古诗和乐府两类,加上“近体诗”(律诗)、柏梁体、现代诗等,诗,实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包括词、曲、令)。但不论什么诗,用韵是基本要素,有韵才是诗。对联的根本要素是对仗,有“对”便成联。除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外,结构相同、词性一致是核心要求。参照诗是一个大家族,对联也是一个大家族。诗可分“体”,对联也可以分“体”。本人提出对联分三体:一、“格联”(固定字数、句数、平仄);二、“通联”(半联内平仄不拘,上下联平仄相对);三、“散联”(只讲对仗,不论平仄)。 6.应用 特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所以诗大体是写给自己看或写给友人看的,如唱和诗,因此诗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狭小。楹联的属性更多偏于应用,所以是应用文体。上自皇宫太庙,祠堂楼阁,下至农家小院,猪舍牛栏,随处都有对联的身影。民间的婚嫁寿挽,建房开业,也少不了对联的悬挂。特别是每年春节,那大红纸书写的春联,恐怕要染红全中国。对联的这种广泛应用,是任何文体所不能比拟的。 7.和书法的关系 诗和音乐关系密切,但和书法没有必然联系。对联通过书写和制作,才能成为可供悬挂的楹联,楹联是对联的最终表现形式。所以楹联是对联和书法的综合艺术。楹联和书法不可分离。 8.哲学内涵 诗的哲学内涵丰富,但未见权威的和精确表述,所以不敢妄论。国学大师陈寅恪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念,认为上等的对联,应该具备“正、反、合”三重表现。上下联天然构成“正”、“反”组合,全联的核心思想就是“合”。这也是对联的重大特征。 9.文学地位 中国现行的文学按“四分法”划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诗,属于诗歌类。对联不是诗歌,也不是散文,所以在文学分类中没有对联的地位。对联不能进入文学殿堂,国学大师程千帆说,这是“文艺界应该平反的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