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端午 几天前上早市儿,就看见摊床上有售卖用红绳捆着的艾蒿、戴在手腕上的五彩绳、戴在身上的荷包等端午特有的物件儿。这是在提醒人们,端午节快到了。于是我买了两把艾蒿,给对面屋大姐也带一把,在五月初一的早上我就将这寓意着祛病消灾的艾蒿插在了屋外的上门框上。 可能是因为老了,我很怀念儿时的端午:那是一片草长莺飞、蝶舞蛙鸣的端午;是山青水清没有污染的端午;是弥漫着淡淡香草味和浓浓粽香的端午。 我儿时的端午,正是六十年代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农村家家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尽管这样也挡不住人们过端午的喜悦心情和满满的仪式感。 在端午节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手工制作五彩绳和丰富多彩的香囊,说它丰富多彩,是因为这香囊上除了塞满香草的小荷包,还有用白麻做成的小扫把、还有一个小胖娃娃,在五月初一这天早上给孩子们戴在身上。妈妈说这是驱病的,我一边用鼻子吸着香囊,一边问妈妈什么时候吃粽子啊?妈妈说:初五的早上就吃。那时奶奶还在,粽子摆上桌后,奶奶从她锁着的柜子里取出红糖,用酒盅给我们每人分一盅。那香甜的粽子令我终生难忘啊。如今家里的老人早已去了天堂,想到这些我禁不住湿润了眼眶……。 粽子,是古代人们为了屈原而创造,是中华文化的流传,如今,这悲壮的传说,这悠悠的粽香已延续了千年,端午节的每一个元素都无不让人感到文化厚重的积淀与传承。如今的粽子也是南北流通多种多样。如今天的端午也不仅限于吃粽子,可以说餐桌上尽是美味佳肴。人们在美好的生活中还在纪念着屈原精神。随着一艘艘龙舟在热烈的号子和战鼓声中,竞相飞快前行,载着满满的祝福奔向胜利的彼岸,这就是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