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4-1-29 17:21 编辑
【乡土美味】 花样焖子—— “猴顶灯”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从腊八到龙抬头,焖子不离口"。 ——京东民谚
这里说的焖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这种美食可烧,可炖,可煮,可煎,可以加工制作成多种多样的珍馐佳肴。比如香煎焖子、回锅焖子、三鲜焖子、凉拌焖子 …… 关于焖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相传,清代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家中吃不起肉,只好选用淀粉食品替代肉食。于是,景东扬的母亲在煮好的骨头汤里加入粉芡、肉末、粉条、五料等材料,经过熬\蒸制作成 半成品“焖子”。逐渐流传到民间. 不同地方,焖子的做法大有差异,但绝大多数都是购置烹调用的淀粉,再添加辅料蒸煮而成。而淀粉又多选用绿豆、马铃薯、小麦、玉米、山药、菱角等提炼而成。淀粉种类不同,糊化成胶体溶液所需要的温度也不一样,所以制作焖子方法略有差异。我这里仅介绍京东城乡庄稼院的简易操作过程。 将适量淀粉分别放置在中号海碗里加少许温水溶解,调制成适宜的浓度。为增加营养成分和成品美观度,可以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纤细的姜丝、胡萝卜丝和红绿辣椒丝。准备停当后,用水舀子从过年煮肉的大锅里,舀出已经放好调料的滚开肉汤,迅速浇入海碗里的淀粉溶液,边浇边用筷子搅动,直到淀粉液由白变成灰暗为止。然后,将一只只装有淀粉汁液的海碗,放入笼屉蒸15分钟出锅。 淀粉汁液蒸熟出锅后,放置在荫凉通风的地方另其冷却。相继,用竹签或刀片将蒸熟凝固的淀粉胶状物和海碗剥离,然后,将淀粉胶状物倒扣在清洁的屉布上,这就是形似碗状、半透明、有弹性、香滑可口、油而不腻焖子。这种焖子可以直接切成花样,浇上事先调好酱油、醋、芝麻酱、大蒜泥、青蒜苗等,即可上桌食用。 这里介绍以假乱真、别具风味的花样焖子“猴顶灯”的制做过程: 备好较深的海碗,在碗底平铺几片事先用调料煮好了的猪头肉,加入适量葱、姜、老抽、味精等调料,再将事先蒸好半成品焖子切成与猪头肉肉同样大小的方块,装满后放在锅内或蒸笼里蒸熟。出屉后,将装有焖子和肉片的海碗扣在一略大于海碗口径的盘子上,快速将海碗和盘子倒置,即将碗中的焖子和肉片呈现在眼前,且焖子在下肉片在上,肉和作料的香味儿全部浸入焖子之中。 旧时,在物质匮乏、猪肉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采用这种以次充好的办法装点门面,并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如今,当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被人们吃腻了的时候,换一种别具一格的花样,也一定备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