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山之子 于 2024-1-15 13:26 编辑
北京故宫是元、明、清三朝陆续建造起来的古建筑群。它是集中国古建筑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特别是以故宫中轴线为中心形成的建筑之美,更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在它的统领下形成了对称、平和、中正有致的建筑格局,虽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是体现古都风韵的标识和存在,极具观赏、研究之价值。 时间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是很重要的标识。时间模糊,会在社会工作或生活中造成错觉和延误,有时还会出现严重后果。北京的钟鼓楼就是元、明、清三朝为朝庭和市民报时的建筑。 钟鼓楼在全国有许多的存在,但北京故宫的钟鼓楼,因为它在帝王所在地,所以就更显得格外的庄重、威严。 钟鼓楼的声音在古代就是时间的标准和喧示,它的存在彰显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北京故宫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建筑地点很高。现存的钟鼓楼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因为原建筑曾失火烧掉了。 现存的钟楼是全砖建筑,它的建筑理念是强调共鸣、传声、扩音的功能。从这点上看,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和懂得科学的。 钟楼上的铜钟高5.5米,下口直径3.4米,重63吨,被称为是中国的“古钟之王”!在古代,这样一个大钟,外夷是造不出来的,而唯有我们华夏才能手到擒来! 鼓楼在钟楼往南100米的地方,是一座红色的建筑。它分为两层,上层为朩造,下层为砖造。二楼有25面大鼓,而最大的一面为年鼓,已经破损。另外的24面鼓,代表24节气。 在古代钟鼓楼报时非常准时、有规律。为了让文武百官、贫民百姓能更好分辨时间,由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大清时,初更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五更只撞钟不击鼓。 大清三百年的江山,钟鼓声就这样一直回荡在北京胡同的上空,一方面宣示皇家的威严,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到京城最朴素情感和井然有序的生活。 文章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如果这钟鼓一直在中华大地那么响下去,也许就是一种顾不自封的悲哀。好在有无数个为中华奋起,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前赴后继才成就了今天我们中华的崛起和强盛,也使我们立于了世界之林! 文章最后我想借用唐代大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作为结尾。想起诗中意境,与北京故宫钟鼓楼的悠远相互印证,来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