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3-11-22 18:00 编辑
【往事回眸】 钟 磬 伴 书 声
我初级小学就读的学校,坐落在村西南角西南角,学校是有一座老母庙改建而成。我上学期间,庙宇的三间大殿里还供奉着泥塑神像,庭院甬路两旁栽植有松柏,两座石碑一间香亭,山门外树立有两根带有围栏的旗杆。不仅每遇初一、十五或节日庙会,都有善男信女集聚焚香礼拜;平素晨昏也都有香烟缭绕,尼姑诵经,钟磬叮当。我的初小生涯就是在晨钟暮鼓的环境中度过的.
一年级教室位于紧靠大殿的东厢房北屋,班主任是一位姓李的女老师,她教授国语课。我还依稀记得,前几课的课文是:
“天亮了”; “弟弟妹妹快起来”; “出门来,微风拂拂一片芳草地……”
课本上图画有:初升的太阳和一只啼鸣的公鸡。有的同学,还用彩色蜡笔把太阳和公鸡的羽毛,涂成大红颜色。
除白天上课外,每天还要起早到校,读“早自习”。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也没有什么功课需要复习,多数时间是集体朗诵课文,诸如:
“四月四日儿童节”; “南风吹,麦子黄,麦子熟了,可以割了”; “大公鸡会画竹叶”“小黑狗会画梅花”; “小猫回家,一路观花……”等等 说是晨读,倒不如说是嬉戏。
到了冬季,日短夜长,各自睡在自己家的小同学们,天不亮就起床推开家门,互相吆喝着,提早到校。为了给黑暗的教室照明,有的学生点燃“松明子”,有的将自己家带的蓖麻子籽,剥去硬壳后用席篾串起来点燃。直到黎明的曙光摄入玻璃窗,老师到场才各就各位。有一次,我事先用蜡台底座截留的“蜡油泪”,融化后粘在一根根火柴上,做成简易小蜡烛,就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
一个腊尽冬残的早晨,我起得特别早,下弦月早已在西天下沉,晨曦尚未在东方露脸,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独行。为了抄近路不走学校正门,从庙堂后院的东角门进院,经由后门进入庙宇大殿,绕过“老母”神像,再出大殿前门步入教室。但当走进漆黑阴森、神秘莫测的大殿时,在模糊不清的视线里,托塔天王和二郎神的泥像似乎腾空跃起,一股阴森森冷风吹过,顿觉毛骨悚然,腿脚乏力,扑通一声重重跌倒,刚巧脸部撞在高大的殿门门槛上。
比我还早来的小朋友听见动静,赶忙跑出教室将我扶起,见伤口正在流血,不知是哪位小哥,迅速从书桌里拿出一包“马粪包”——据说是一种真菌类植物的孢子粉,有止血消炎功能。不容分说,七手八脚敷在我的颧骨部位伤口上。不一会儿班主任李老师来了,赶紧带我到她家简单包扎,为防止发炎化脓,还特意煎两个添加“鱼鳔”“鹿角粉”的荷包蛋,当面让我吃下。
自己不小心跌跤脸部受伤,害怕回家挨妈妈责罚,放早学后不敢回家,躲在二祖父南院大伯、大妈家里吃住,连续几天,直到伤口消肿结痂,方才回到自己家里。尽管当时用民间土法简单处置伤口,没有引起感染,但是以后颧骨上一直留有一道不易察觉的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