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丑老头

[其他] 老师出上联,毛主席对下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7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真的是天才。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3-10-2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
发表于 2023-10-2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丑老头转载介绍: 老师出上联,毛主席对下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若晨星 发表于 2023-10-27 19:42
谢谢丑老头转载介绍: 老师出上联,毛主席对下联,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3-10-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濯足”源于《孟子》,“修身”语出《礼记》,各有其出处。“濯足”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琐事,但是,毛泽东没有从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去寻找应对的题材,而是从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着眼。以“修身”对“濯足”,可谓年小志高,出手不凡。

参加革命之后,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作品风格为之大变,由婉约变为豪放。这与毛泽东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

1927年,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与彭公达一起回到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决定将湖南、湖北、江西一些地方的农军和部分北伐军及安源煤矿的工人统一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9月8日,师部连夜赶制了有镰刀铁锤标识的红旗100面。这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打出自己的军旗,它深深地鼓舞了广大革命军战士的斗志。11日,三团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铜鼓县城举起了这面光辉的旗帜。毛泽东信心百倍,挥毫泼墨,信手拈来两句成语,为军旗写就了“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八个威风凛凛的大字,为这面自己亲手树起的旗帜题写了对联。

在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中挽联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毛泽东的领袖身份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借挽联这种特殊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立场,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写一篇鸿篇巨制的长文效果更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1944年夏,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西进,连战连胜,击溃顽军,粉碎了日伪2000余兵力的跟踪“扫荡”,迅速恢复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战局面。9月11日,彭雪枫决定歼灭盘踞在夏邑八里庄的顽军李光明部队。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展开歼灭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正在指挥作战的彭雪枫,不幸为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当时,全国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噩耗传来,全党、全军无限悲痛,豫皖苏人民尤为哀伤。1945年2月,延安各界为彭雪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一副惊天地泣鬼神的长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这是毛泽东一生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一副,全联长达70字。上联介绍了彭雪枫20年革命生涯的丰功伟绩,下联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彭雪枫牺牲的历史背景,最后毛泽东满怀哀痛,以“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结束了全联,全联弥漫着一种惋惜、不忍、悲愤的心绪,读之令人含泪。

毛泽东一生之中不仅写下了100多副对联,而且他利用巡视各地工作之余,经常怀着浓厚的兴趣,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对联,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绚丽多彩的文化营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赏读对联的佳话。

1952年10月,毛泽东借视察开封之暇,游览了北城古迹铁塔和龙亭。薄暮时分,毛泽东迈着矫健的步履登上了龙亭。在龙亭东侧石门两侧,镌刻着康有为题写的一副对联: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毛泽东久久地凝望着这副对联,非常高兴,叮嘱秘书抄录下来。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毛泽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极高,他正处在一生中权力和地位的最高峰。然而,他已深深地感到了时常袭上心头的莫名的孤独,感到了他的威信在使人们敬佩、服从的同时,也使身边的以及曾经与他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渐渐地与他疏远了。尤其是战争年代的那种和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与一般群众促膝谈话的机会少了,群众的疾苦,人民的呼声,百姓的温饱,这些他最为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警卫人员、亲属、朋友才能了解,这种心境,与康有为题写的这副对联的上联是那么地相近。站在中天台上,感受到的只有人站在巅峰时的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眼前只有空中悠悠的白日,地上波涛翻滚的黄河。

下联更加引起毛泽东的感慨。虽然,上联带给他一点高处不胜寒的不快,但是,当他看到“人民已非”时,毛泽东也会从心底涌出一股自豪的情怀。开封即古时的东京汴梁,从宋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有千年,无数的英雄好汉已随历史的长河逝去。虽然古老的城墙依然坚固地立在那里,但是,人民已经脱离了封建的、官僚的、帝国主义的压迫,站立了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所取得的。站在这副对联前,只有毛泽东才能深深地理解康有为这副对联的深刻意境,也只有毛泽东才能为之产生共鸣。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游览了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紧接着又来到了武侯祠。他先到碑亭详察了石碑,随后观看了二门和刘备殿的对联。毛泽东到名胜游览,欣赏对联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观览项目。他一边走一边对陪同他的同志说:“你们走在前面,你们年轻,应该多看些。武侯祠内楹联随处可见,以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最负盛名。”赵藩所题的对联就是下面这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盛赞了诸葛亮治蜀的功绩。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治理蜀国最重要的是要搞好民族团结。“能攻心”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诸葛亮七次捉拿孟获,七次释放孟获,从而使孟获归顺蜀国,从此不再反抗。即“反侧自消”。联语在结尾处又特别地提醒人们“从古知兵非好战”,就是说了解和熟知兵法并不是喜欢战争和武力,“知兵”是为了达到“攻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极言诸葛亮“攻心战”的高妙。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说诸葛亮一向执法严明,但也有宽大的一面,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决定的。如果不“审势”,无论执法宽容还是严酷都要失误。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看了此联,反复吟诵。他不仅从中得到了很高的艺术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联中的见解颇为认同。他不仅当场向身边的同志推荐此联,而且一直到晚年,他还提议让四川省负责同志认真研读此联。

对联虽小,意境却极为深远。毛泽东一生喜欢阅读对联,深研对联,擅写对联,并不是出于一时之兴,而是将它作为了抒发自己情怀的一种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23-10-27 22:44
“濯足”源于《孟子》,“修身”语出《礼记》,各有其出处。“濯足”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琐事,但是,毛泽东 ...

谢谢老师!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0 00: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