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5-8-5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3-9-28 20:10 编辑
老北京中秋节习俗 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有哪些?请看介绍:
习俗一,拜月:
过去,老北京,到了中秋每家每户都要设坛拜月,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拜月时,供“月光码儿”,就是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在院里设香案、供桌,摆上水果和月饼,水果要选圆的,比如西瓜,还要切为两半,切成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另外像苹果、沙果、海棠、石榴等等,总之要取吉祥、圆满、丰收之意,唯独梨不能上供,因为与“离”谐音,于团圆有悖。供桌上还要有花筒,插上毛豆枝和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然后按长幼分别叩拜,唯独男子多不叩拜,因为月亮属于太阴,月神嫦娥又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和小孩儿拜月,成年男子不叩拜。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之后,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北京月坛祭台,祭月仪式现场,"皇帝"出场。
习俗二,供兔儿爷:
亦人亦神亦兔的北京兔儿爷,神态各异,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坐或立,十分讨人喜欢:
北京张忠强制作的兔儿爷特别抢手
北京人过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供兔儿爷。兔儿爷是北京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现在应该算作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南城兔儿爷的种类最多,有泥塑的,布做的,纸做的,木头做的……一般泥塑的和布做的比较多,而且形态各异。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
为什么要供兔儿爷呢?这是因为传说有一年,北京城忽然起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嫦娥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各式各样的人物,挨家挨户给人们送药丸治病,那药丸有红的和白的,后来演变成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就尊称她为兔儿。
习俗三,赏月、走月、玩儿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般老百姓有的在自家院子里,拜月之后,家人团团围坐,吃着团圆饭,欣赏着月圆美景;
有的带着小孩儿出门,孩子们在打着小灯笼,家长们随后跟随,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有的要去一些景点,比如景山、香山或者八大处赏月,称之为:走月;还有的去后海,北海,昆明湖,玉渊潭等一些水面边划船,边赏月、品茶、吃月饼,有点儿墨水儿的吟诗作画、猜灯谜、写对子、以月为题行酒令,这叫玩儿月。
这属于文玩儿,还有一种武玩儿,或是自家院里的鱼池、水缸,或是到湖边儿、水塘,观看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捡个小石子往水里一扔,波澜四起,然后等着月影慢慢复原,不过,干这事儿的,还是小孩儿比较多。 当然,北京赏月最著名的地点就是卢沟桥,卢沟晓月是当年燕京八景之一。
习俗四,吃月饼:
中秋节最普及的习俗,肯定是吃月饼啊。也不止北京,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图片来自网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