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像座山,含蓄又深沉。父爱像条河,包容又绵长。小婚家给大家带来一个女孩和她两位养父的故事,一起来感受下这没有血缘关系却感天动地的父女情。
2012年,24岁的大学生葛红花带着行李,满心欢喜地到安徽省蒙城县马集镇薛湖小学报到。这是一所乡村小学,位置偏远,教学设施落后。老校长看着葛红花的简历,忍不住发问:你这成绩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学校当老师,为啥来我们这儿?葛红花坦诚地回答:“学校答应给我安排住处,这样我可以带着两个‘爸爸’上班。”看着老校长满脸疑惑,葛红花讲起了自己的身世。一席话毕,老校长已是眼眶湿润。他最初只觉得女孩懂事孝顺,却不知她的孝心背后,竟藏着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面对赞许,葛红花只是淡淡一笑:“这算不了什么,两个爸爸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清。”
01
“为了我,爸爸流尽了血汗”故事的开头,要从1988年的春天说起。3月的一天,一个女婴降生在安徽蒙城县岳坊镇冯庙村的一户农家。这户人家已有6个孩子,本就穷得揭不开锅,父亲阿四思来想去,抱着女婴敲响了葛家的大门。葛家有父子三人,葛老爹早年瘫痪在床,大儿子葛保尧因为生病智力相当于七八岁孩童,全家就剩二儿子葛保田一个劳力,日子过得十分窘迫。村里的小伙儿到了20来岁就会娶妻,只有葛家兄弟,年过40岁还在打光棍儿。
照理说,孩子跟着这样的人家肯定得吃苦,可阿四没有办法。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葛家兄弟老实厚道,应该会善待这个孩子。搞清楚阿四的来意后,二弟葛保田一脸为难:家里本就困难,再添一个孩子,日子可怎么过啊!可经不住对方再三央求,善良的葛保田还是答应了。葛保田抱过孩子,忽然瞥见墙缝里开了一朵小花,“葛红花”这个名字出现在脑海里。他看着熟睡的女孩,许下一个愿望:希望她能跟这朵红花一样,顽强勇敢地长大。不一会儿,襁褓里的小红花饿醒了,哭着找奶喝。葛保田赶忙泡了些米糊,奈何小红花就是不肯吃。他翻出家里仅剩的3元钱去买奶粉,才知道一袋奶粉竟要5块钱,而且只够喝几天。为了多挣点儿钱,葛保田想到外面打零工。当时有窑厂雇人装土,装一拖拉机能挣3块钱,葛保田一口气装了10车,最后累到人都站不稳。领到钱的时候,他激动得双手发抖,想到孩子有奶粉吃了,身体的伤痛和劳累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弟弟葛保田在外打工赚奶粉钱,哥哥葛保尧就在家照看小红花。他虽然智力有问题,却知道小红花是他女儿,平日里总是抱着哄着,十分宝贝。担心小红花光吃奶粉营养不足,他不顾村里人异样的眼光,抱着女儿挨家挨户去讨奶喝;碰上有村里小孩儿欺负小红花,他一改往日的好脾气,又叫又喊地把小孩儿赶跑。
就这样,在两个爸爸的疼爱保护下,小红花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为了区分两个爸爸,她喊葛保田“爸”,管葛保尧叫“大伯”,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却也是和和美美。
一转眼,小红花上学了,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而上了年纪的葛保田再也干不动重体力活儿了。打不了工,他就买些爆竹,到村里有喜事的人家门口放鞭炮,讨点儿“喜钱”。运气好时,他可以讨到1块钱,大多数时候不但没有钱,还会惹来一顿骂。就算是“乞讨”,葛保田也从未想过让葛红花辍学,他还时常教育女儿:“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找份好工作,别像爸这样只会干苦力。”知道家里供自己读书不易,葛红花学习十分用功,拿回来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中考后,她顺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蒙城一中。这可让葛家兄弟高兴了好一阵,下定决心要供女儿读大学。
蒙城一中离冯庙村有几十里远,葛保田为省些路费,每次都骑辆破自行车,来回折腾五六个小时去给女儿送生活费。从爸爸手里接过由5角、1元的零钱攒起来的生活费,葛红花的心在滴血。她知道,这每一分每一角,都凝聚着爸爸和大伯的血汗。有一次,葛红花回家过周末,临走时把文具盒落家了。星期一的早读课上,她正为此发愁时,老师把她的文具盒拿来了。原来是爸爸葛保田连夜把文具盒送了过来,又怕影响她休息,一直在校门口等到天亮。这天的早读课,葛红花一个字也没读进去,脑子里总是浮现出爸爸深夜赶路的情景。她把头深深地埋在课本里,任凭眼泪肆意流淌。她回想起离家读书前,父女间的一场谈话。那时的葛红花已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葛保田劝她:“你已经长大了,如果你以后想回去,我们没意见。”那一刻,葛红花坚定了一个想法: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爸爸和大伯就是自己最亲的人。这辈子,一家人永远不分开。
02
知恩图报,带“父”上班
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葛红花考上了亳州师专。
而葛红花的亲生父母得知女儿金榜题名,连忙准备了一堆礼品找上葛家,希望女儿能跟他们相认。
憨厚老实的兄弟俩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女儿葛红花。
这是葛红花第一次见到亲生父母,但她没有丝毫喜悦,冷冷地说道:“不是我不孝顺,是我要孝顺的人,一定是养我长大的人!”
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她一直牵挂着爸爸和大伯,一有时间就打电话回家嘘寒问暖。
一天,葛红花给爸爸葛保田打电话,察觉到电话那头的声音不对。虽然葛保田坚称是感冒了,但多年的相处了解,让葛红花意识到爸爸肯定有事瞒着自己。
她立刻收拾东西赶到家,才发现葛保田已经病倒在床,大伯葛保尧在一旁干着急,却没有能力照顾病人。
葛红花流着泪照顾了爸爸几天,喂饭、穿衣、擦洗身子,一刻不离左右。直到临近考试,她才无奈地赶回学校。“我长大了,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后好好工作赚钱,让爸爸和大伯过上好日子。”
2012年,葛红花以全县第四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稳定的工作并没有给葛红花带来喜悦,她一直挂念两位老人的身体,担心离家太远没法照顾他们。
权衡再三,她连夜写了一封长信,找到蒙城县教育局领导,请求调往离老家最近的薛湖小学任教。经过协调,她还争取到了小学旁边三间废弃的房屋,作为她和两位老人的住处。
就这样,葛红花开启了“带父上班”的生活,白天上课,晚上照顾老人。
工作后拿到的第一笔工资,葛红花给爸爸和大伯各买了一件棉衣和一顶帽子,而自己连瓶擦脸油都没舍得买。她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钱要留着给老人看病,自己能省就省。
尽管已经过得十分节俭,可1500元的工资,要负担两个老人的医药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非常紧张。
为了多挣钱贴补家庭,葛红花一放假就到县城打工,端盘子、打扫卫生,一个暑假挣了1000多元。
尽管生活里充满了艰辛,但她依旧乐观面对,从未有过抱怨。
时间一晃来到了2015年,因为在校表现优异,葛红花被调任到县小学教书。听到这个好消息时,葛红花的脸上反而露出为难的神情。
老校长明白她的顾忌,宽慰道:“红花,我和县里说过了,那边会帮你申请房子,你父亲和大伯都能过去住。”听完这话,葛红花原本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调到县城上班后,葛红花在学校帮助下申请到一套公租房。3张床,简单的桌椅,组成了父女三人的新家。屋里最值钱的物件是空调,那是葛红花用工作后攒的所有积蓄买的,只为了让老人在炎炎夏日也能安然入眠。
就在葛红花觉得生活终于苦尽甘来之时,命运又给了她新的挑战。
03
“爸在家就在,我要用一生报恩”
在葛红花调入县小学的第二年,爸爸葛保田因为脑梗失去了行动能力,终日卧床,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
而大伯上了年纪,行为举止也越发像个小孩,常常丢三落四,穿袜子有时候也只穿一只。
两个老人身边离不了人,教学任务又重,葛红花只能把自己活成一个陀螺。
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先帮爸爸换尿不湿、洗漱擦身,再准备一家人的早饭。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和大伯做饭、喂饭,收拾好家务后再抽时间备课,常常要忙到凌晨一点才能入睡。
为了给两位老人补充营养,葛红花还会变着花样做好吃的饭菜,鸡蛋羹、米糊、鸽子汤等,有营养又易消化,都是她的“拿手菜”。
因为长期卧床,葛保田的肌肉开始萎缩,医生建议要多做一些康复治疗。葛红花不懂医,也没钱请护工,就买书自学推拿按摩。
按摩讲究力度,要是力度不够,就达不到效果。每次给爸爸按摩完,葛红花都累得满头大汗,时间长了连指关节都开始变形。
虽然每天要照顾两个老人,但红花从没影响教学,学生都喜欢她,她班里学生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
2018年6月,因为肺部感染,葛保田的病情恶化、茶饭不进,随即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1支进口药750元,每天用2支,再加上外用药、营养液,一天就花光了葛红花一个月的工资。
过了一周,借的钱就用完了,昂贵的医药费压得葛红花几近崩溃。身边不少亲友同事劝她放弃治疗:“红花,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你父亲不会怪你的。”
但葛红花不同意,哭着说:“爸在,家就在。哪怕爸迷糊了,只要有一口气,花再多钱也得救!”
幸运的是,葛红花的孝心真情引起了爱心人士的关注,学校组织教师捐款2000多元,县妇联和县文明办送来了慰问金,一些福利机构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葛保田恢复了进食,病情慢慢好转。
在媒体的报道下,葛红花不离不弃照顾养父的故事传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2019年7月,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葛红花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她的家庭还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如今,葛红花已经35岁了,由于照顾两位老人,无暇考虑婚恋的事,至今未婚。
她打定主意,就算以后结婚了,也要带着老人一起出嫁:“两位爸爸的养育大恩,我要用一生来回报。”
04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当初,两个爸爸含辛茹苦把葛红花养大;如今,换她来报恩,照顾两个爸爸十余载,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
冷暖相守,不离不弃,这份真情难能可贵。更难得的是,父女三人无论遭何逆境,始终坚韧不拔、奋力拼搏。
这是最美的孝心,也是最好的家风。祝福这个温暖有爱的家庭越来越好,祝愿善良的红花收获更多的幸福。
参考资料:
1.光明网:“中国好人”葛红花:知恩图报带“父”上班
2.安徽日报:蒙城葛红花:“他们养育了我,我要用一生回报”
3.《第一时间》好人榜:葛红花:我有两个“父亲”
4.中国文明网:葛红花
作者简介:奥可白,用一支素笔,绘写人间风情
编辑、排版:王云峰
二审:李津
三审:赵海旭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原标题:《35年前安徽光棍兄弟靠乞讨养大女婴,为报恩女儿至今未嫁,带着“两个爸爸”上班十多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