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3-7-26 06:13 编辑
【家乡特产】冀州焖饼
焖饼,是司空见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众饭食,而“冀州焖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 据考证,焖饼在明朝时源于冀州。
正宗“冀州焖饼”,饼是自己烙的,要薄且薄厚均匀一致;饼条也是自己手工切的,要细且粗细均匀一致;焖时,用“老汤”, 汤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而成。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是一斤饼三两汤;用香油和驴油,不用味精、鸡精等;还要配姜丝、葱花、香菜、蒜末、醋等。 正宗“冀州焖饼” ,用特制的炒勺,厚5—8毫米,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炒勺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而不粘锅,而一般的炒勺、锅则达不到这种功效。 正宗“冀州焖饼”的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要大火炒,文火焖。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时间过短,则饼条粘软,均影响口味。 正宗“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焖饼的种类很多,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焖(即鸡蛋焖饼)、鸳鸯焖(一盘中有两个花样)等。 民国初年,“冀州焖饼”传人刘立平(1889—1963),是冀州傅官村人,在商业重镇码头李的万兴楼掌灶。每年庙会时,京剧名角“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都要到码头李来唱戏。吃饭时,他就喜欢吃刘立平做的焖饼和炒菜。一次因天下大雨,伙计没到万兴楼去订饭,而是就近从一个饭馆订了些端上来。奚啸伯一尝,放下筷子,脸色一变道:“怎么不是那味儿了?这一定不是万兴楼刘立平做的!” 刘立平的徒弟叫杨站长(音:cháng;1928—2000),新河县人,后落户码头李。1948年在码头李万兴楼掌灶,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码头李供销社饭店做厨师。期间,孙路生、刘英坤等名角都多次品尝他做的“冀州焖饼”。杨站长做到焖饼,往案子上一倒,只见金黄亮润的焖饼冒着香气,没有一根粘连和不熟的。 随着冀州经济的发展,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客商都吃过“冀州焖饼”,对这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饭食均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