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3-3-4 21:01 编辑
文友刘雅林的文章
《冀州文坛一支笔——辛向党老师给我寄来村史书》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在文坛沃土上,有人浅尝辄止,有人半途而废,有人却无比执着,坚持写作大半生,我觉得饶阳何同桂老师,武强刘金英老师,深州耿彦钦老师,冀州辛向党老师可为榜样。 其实,和辛老师扣扣微信交谈多年,我们十多年前见过一面,那是在饶阳一位文学老妇人请我们,当时有文学老人肖老师,赵泽民等人,印象中辛老师身材健壮,但毕竟已经是花甲之年,稀疏的头发遮挡不住宽宽的脑门,他是很健谈睿智的一位心底善良的文化老将。 是啊,据我所知,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爱好写作,是多家报社的通讯员,写新闻报道多年,后来当党政机关担任要职,但是,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不忘心爱的写作事宜,在报纸电台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文学作品。 晚年他仍然笔耕不辍,是冀州文坛默默耕耘的一头老黄牛。 我在农民互联网注有博客,辛老师也注册了,所以有时候看他的作品就方便了不少,从他的文章里我了解到,近年来辛老师收获颇丰,出版了22本书,其中除了有文学作品集,更多的是地域方面的书,给冀州市九个村庄撰写了村史。
因为这几年,我给深武饶安不少村庄写村史,由于历史上,村史书籍寥若乏陈,几无参考文献,虽说现在写村史成为热潮,但是,我也看了不少,更多的却是和县志一样的大部头,里面堆砌了大量的资料。 我以为,村史内容除了真实可考外,文笔应该鲜活灵动,接地气,让百姓爱不释手,因为这些年,国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因为村史是村庄百姓身边的人和事,他们觉得熟悉,亲切,人们还是爱看的。 昨天,辛老师给我寄来了三本村史,有《松篱史话》《西李记忆》《徐家庄村志》,我利用一天多的时间仔细看过,我觉得徐家庄村志成书较早,资料多了一些,却也符合村志撰写规矩,但是,我仍然喜欢松篱史话和西李记忆两本书,因为人文色彩浓郁。 我以为写村史,不必拘泥于陈规烂苛,每个村有每个村庄独特的一面,要把该村不为人知的人和事挖掘出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文字生动形象一些,配上照片插图,让人们喜读,百姓爱看,才能起到村史其中的一项教化作用。 我觉得松篱史话等书,之所以获奖,因为它设计精美,大方大气,文史资料丰富,文章写人着物娓娓道来,文笔灵动,我是十分喜欢看的。 但是,好看的东西,总是意味着编者艰辛的付出,写作村史我知道,因为资料乏缺,是无中生有的基础上写作,写当中要付出无比辛劳的工作,要开座谈会,要访问不少的人,要核实一个个资料,村庄要去不少回,电话不知道打多少次,文字校正,特别是姓名,性氏更不能有半点差错,还要面对许多不解的目光,这要有巨大的韧性和强大的心理。 我以为辛老师做到了这些,他以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像蚕一样,呕心沥血,成为冀州文坛的一棵长青树。 最后说,辛老师谢谢您给我送来精神食粮,祝您宝刀不老,身体康健,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