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元宵”的思念 。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果树修剪教学实习在锦州南山果园进行。果蔬专业两个班60名学生,外加一名苏联留学生。从1956年始,沈阳农学院开始招收苏联、东德、越南、朝鲜等6个国家的留学生。苏联留学生名字——瓦夏,随我们上个年级听课,临时跟我们班参加果树修剪实习。 锦州南山果园的前身是“生生果园”,地处锦州南山东域,三面被松岭余脉的群山环抱,小凌河绕园而过。这个果园是进步、爱国人士李善祥先生开发创办的,李善祥出身于富豪家庭。1907年他参加辛亥革命起义,镇海民众推选他为县长。1912年辞去官职来到辽西锦县东大荒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创办了中国人第一个苹果园,并创办耕余学校。辽沈战役期间,毛主席曾说“锦州这个地方出苹果”,就是指这里。锦州解放后,李善祥通过女婿张爱萍上将,将毕生所创造的生生果园、耕余学校等无偿地奉献给国家,此举受到了陈老总的支持,1948年改称锦州南山果树农场。 我们来此进行果树修剪,剪的就是生生果园的树,带实习课的陈金安老师给学生讲课的课堂,就是李善祥先生时期家人居住的“小姐楼”。从1956年起,辽宁省开始推广“基部三主枝邻近半圆形”苹果树修剪技术,这项技术是科技工作者总结辽南果农经验而成。 实习生就住在果树农场场部,自带炊事员单独起伙,而且还要给苏联留学生另做西餐,早餐一定要有牛奶、面包、黄油。受大跃进影响,此时物资供应已经开始紧张,60多人的主副食供应全靠生活委员王庆元兄张罗。期间,正赶上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照例应该吃元宵。但是元宵是统购统销物资,没有粮食关系,当地是不会供应的。大家自然而然地寄希望与生活委员,从早饭后就出发进城,在锦州市找遍有关部门,发挥其软磨硬泡的本事,直到圆月高挂中天的时候,生活委员身背30多斤元宵、步行40多华里,魔术般化神奇为现实,实习队员捧起庆元欢呼“乌拉”! 实习小分队在锦州南山兴高采烈地吃元宵的时刻,学校学生食堂也遵照习俗为学生煮食元宵。时刻惦记外出实习队员的上班团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同时从食堂打回每人应得的那份元宵,收藏在学生宿舍楼的学生会办公室,准备着给不日即将从锦州回校的实习队员一个惊喜。两个性格爽朗、喜形于色、有话直说的姑娘,不约而同地惦记着实习在外的另一个团支部书记,这件事真让我激动了一阵子。 有一首散文诗可以作证:
□□月亮爬上了东山/买元宵的生活委员刚刚回还/能吃上从几十里外背回来的美食/在外从事果树修剪的实习队员/感到分外香甜□□可是小分队的队长//心中还挂念学校的元宵/是否也这么大这么圆//每人都有份儿的节日供应/家中肯定有人代为收藏/待到从锦州南山回校/代领元宵的还不止那位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