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3-8-21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现在是信息时代,上网一查就知道榆林筋饼典故由来,还可以网购回来品尝。
榆林筋饼,起源于北宋年间。据说,当时宋徽钦二帝被掳到北方后关押在五国城内,多日茶饭不进,命悬一线。一位随从精通面食技艺,便精心制作了一张透亮的薄饼,中间加了些鸡肉丝和葱丝等,劝主公食下,谁知二帝吃后食欲大开,连连称好。后传到民间经不断揣摩演变,形成饼似圆月薄如蝉翼且筋性十足柔软可口的经典美食。
清同治初期,小榆树筋饼就已远近闻名。凡有人路过此地,闻香下马,更有美食爱好者专程前来觅香,都要饱饱吃上一顿,分外满意。早年最出名的筋饼王,当数闫七筋饼,烙的筋饼有农家盖帘子那么大,都是一个尺寸,厚薄相当。在那个松北平原还很荒凉的年月,数九寒冬,寒气逼人。过路人一身霜雪钻进饼店来,铺开大筋饼,卷上热乎乎的驴马烂、肘子肉或者猪头肉,对上大碗清汤,美美地吃上,不但是管了饿,也解了馋,那是吃得满口香啊,顿时浑身就暖和起来,这份享用真是难以言表。朝廷派往卜奎(今齐齐哈尔市)骑马办事的钦差大臣经过小榆树,也要跑进店来特意尝尝这儿的筋饼,一路上还不住地夸赞小榆树筋饼如何好吃。返回时再好好饱餐一顿,还得大大方方打包带回朝庭。
实际上,榆林筋饼,是清初小榆树移民满族人发明的。那时粮食还较为缺少,很多人食不果腹,白面、豆油之类的“细粮”更是金贵,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点。为了节省油、面,一些善于调剂生活的家庭主妇总是把饼尽量烙薄,并想出了一个用薄饼卷菜吃的好主意。这种既节约又体面的烙饼吃的方法,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认可,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松软、超薄、透明、筋到的北方薄饼,成为小榆树饭馆里的特色主食。
满族人闫广喜,亦称闫七,是制作榆林筋饼的代表人物。他13岁学烙筋饼,手法细腻,工艺精湛,烙筋饼揪的面剂子每个都是1两,烙出的饼圆如刀削,用油极少,却筋到好吃。一次家里盖房子来一些帮工,他一人烙饼供40人吃,大伙吃得相当好,一时传为佳话,人们喜称他“阎七筋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三代传人阎吉庆,幡然醒悟,将烙筋饼之秘方和技术接连传给了外姓人。没过几年,这绝活在小榆树遍地开花,筋饼店越来越火,近些年连锁店遍及全国许多城市或小镇,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中式快餐。现如今,这张筋饼将小榆树这个穷屯子,烙成了哈黑公路(202国道)上的一座繁华小镇。这里的筋饼店已发展到100多家,有的客商将地道的榆林镇筋饼店,早就做到了哈尔滨、东北其它地方及首都北京。
吃上可口的筋饼,往往人们兴致大起,根本顾不得什么形象了。撸起胳膊下手卷饼,在饼上铺好菜,放上点酱,撒点葱丝香菜等,紧登登地卷起来,赶紧送到嘴里。压桌的常常是一盘农家大酱,一般还有葱丝、香菜丝和腌黄瓜。筋饼随后端上来,只见它薄得下面放张报纸都能看见字,黄中透亮,隔饼可读报。筋饼非常结实又有弹性,用东北话形容那叫“筋到”,卷进很多菜不会破也不会漏,吃起来口感极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