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突然一封知青家长的求助信递到了毛主席的面前。毛主席看完这封信之后潸然泪下,立刻就信中描述之事召开会议,引起了中央很多领导的重视。当听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周总理更是罕见地拍桌怒喝:“绝不手软,给我彻查。”那么这封信是谁写的?求助信的内容是什么?又为何引起众多领导人的重视?今天的故事将为大家讲述这份神秘的求助信。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化三改”计划也在火热进行中。恰逢当时城市一部分工厂因受国际关系影响不得不关闭,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随即号召城市中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去到农村中,接受劳动教育,积极参与农村建设。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纷纷下乡参加劳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福建莆田县中一名叫做李庆霖的教师也积极支持了知青下乡运动,将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李良模送往了乡下劳动。当时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其实是一种统一安排就业的行为。政府规定,下乡的知青去到农村之后积极参加劳动便可以每月领取36斤的粮票以及八块钱的生活费。但是随着知青下乡高潮的到来,全国共有接近两千万的知青,这些知青的政策补贴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最后,给知青发“工资”的政策在实行了11个月之后便停止了。
而下乡的知青大多是年轻的孩子,平时都在一起集体劳动,只能靠劳动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甚至不能满足日常的吃穿。所以他们的生活全部靠家长们补贴,而且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不富裕,还要负责知青的吃穿和生活费,这让知青家长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下乡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知青家长还抱着希望,认为这种情况很快便能解决,可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事情并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当时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要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在生产队能够分到的口粮也很有限。家里除了要补贴李良模的口粮之外,还要给他寄去生活费。但这生活费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孩子在生病的时候都不去看病,选择硬抗,这让李庆霖十分心疼。
后来李庆霖看到事情没有任何转机,再这样下去,儿子恐怕很难生存下去,于是李庆霖开始向政府求助。他首先找到了党委部门,但是由于这件事情涉及到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工作人员也没有能力处理,只能选择将李庆霖的诉求层层上报,希望上级能够处理,但是其中间隔的时间会非常久,李庆霖作为孩子的家长,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于是他便找到了莆田县公社民事机构,一方面反映儿子所处的遭遇和情况,另一方面寻求公社的帮助。
但是还没有等到回复和援助,李庆霖就先一步收到了儿子李良模写来的求助信件,让李庆霖雪上加霜。李良模在信中说,当时刚刚下乡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房子居住,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寄宿在当地百姓的房子里,现在房东的儿子要成家办喜事了,房东便让人给寄宿的知青们透漏了口风,希望他们能搬出房子另寻住所。可是若真有其他房子可住,也不会几年来一直寄宿在百姓家中,李良模在信中表示,真的是无处可去了。
收到信件的李庆霖十分的焦急,那时正值1972年的冬天,寒冬腊月,他不敢想象到儿子没有住处会怎样,平时就缺衣少食,如今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了,这还怎么活下去!再加上李庆霖的第二个孩子也即将初中毕业,也要“上山下乡”去做知青,李庆霖怎么能容忍同样的遭遇再次发生在第二个孩子身上。
可是作为孩子家长的他,求助了很多人,都没能得到回复,现在儿子的信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2月20日,李庆霖狠下心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给中央写信,直接请求毛主席的帮助。在任何年代,这样的行为都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是李庆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与此同时,他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家人,所以在写信的时候,李庆霖将自己一个人锁在家里,关好门窗,拿起纸笔开始写求助信。当写到自己儿子的遭遇以及自己长时间奔波求助却没有效果时,李庆霖心痛不已,大声哀嚎,泪水甚至都滴到了信件上。
求助信写好之后,李庆霖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他发现自己所描述的都是和他儿子有关的情况,这未免太过自私,为了让这封求助信有更好的效果,李庆霖又做了修改,他着重描述知青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并且在信中加上了一些求助地方却没有得到回应的事情,希望中央政府看到信后,不仅仅帮助李庆霖的儿子,还要考虑解决这两千万知青共同的窘境。
将信修改完之后,李庆霖便要将信送到邮局,但是在路上李庆霖内心很挣扎。因为他一旦将信寄出,自己将会承担很大的压力。结局会怎样,他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再不将信寄出,儿子可能会被冻死在冰天雪地中,自己作为父亲却无能为力,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往火堆里跳。 最后作为父亲的李庆霖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他想:无论我怎样,都要救我的孩子。他在信件外面写上了自己的姓名,填上了邮寄地址,信封中装的不仅仅是几张纸,而是李庆霖所有的希望。
1973年4月,李庆霖的信经过中央的层层上报,终于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拆开读完信之后,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同样作为一名父亲,毛主席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庆霖的无助和对孩子的心疼。李庆霖在信中描述道:“国家让孩子离开家下乡参加劳动,这是对孩子的磨练,我作为家长非常赞同。可是自从没有了国家的补助之后,孩子时常因为口粮不够而饿肚子,衣服破了也没钱缝补,生病了没钱医治,甚至头发长了也没钱理发。这不仅仅是我一个孩子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所有知青共同的问题。我四处奔波,找了很多人寻求帮助,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只能请求中央来拯救这些孩子”。
毛主席读完信之后,立刻便提笔给李庆霖回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诸多,应统一解决。”简单的两句话,表达了毛主席对这件事的态度,也给李庆霖吃了一颗定心丸,李庆霖收到回信之后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手里拿着毛主席的钱,泪流满面,心中无比的感动,他的孩子终于有救了。
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73年4月29日,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为此事进行会议,对下乡知青的安置问题、经费口粮问题甚至疾病治疗问题进行了研讨。为了解决这件事情,国务院组织了专门的工作队,分组到12个省、自治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向中央汇报其他地区知青状况。
1973年5月2日,中央特地成立了福建省调查组,去到李庆霖所在的莆田县,对当地知青和一些机构进行调查,彻查当时李庆霖求助无果的几个部门。后来经过对李良模所在地方进行走访,发现李庆霖在信中描述情况属实,甚至要更加严重,于是调查组当即便召开了会议商讨如何解决此事。5月17日,福建省便发布了通知,对全省20万的知青进行生活补贴。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各省的调查组一一将调查的结果汇报给了中央。1973年7月,中央就此次调查发布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初步检讨》,引起了国内剧烈的反响。在调查组的汇报中发现,全国各地知青存在的问题,远远比李庆霖描述的要严重的多。除去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和部分人走后门的情况之外,还有很多严重的问题。有些人竟然还假借国家名义招摇撞骗,对知青做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这让一向和颜悦色的周总理都发了火,拍桌怒喝:绝不手软,给我彻查。当即便对公安部下令,让警察将犯罪分子捉拿归案,严肃处理,绝不轻饶。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更改,知青们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劳动补贴也发放了,减轻了知青和知青家庭的生活压力。可以这样说,李庆霖的一份信,不仅让自己的孩子活了下来,更是拯救了全国两千万知青。虽然他不善言语,却用实际行动证明,父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