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底惊现神秘图案,像极了二维码,外星生命在传递信号?
洞庭湖的湖底竟然埋藏着一个巨大无比的“二维码图形”,长宽均有数百米之远。 胡先生就生活在洞庭湖周边,过往的时候没有出现过湖底干涸的情况,由于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洞庭湖的水位持续下降,他听说这里的湖水都快见底了,便开车从湖边向湖中心开了将近两个小时,目的就是想一探湖底的真容。 到了湖中心后,胡先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航拍,就是这一张装有巨大神秘图案的湖底照片让他大吃一惊:从航拍镜头来看,在湖床上的黄沙中间,有一块被“河道”围起来的浅红色的长方形区域。区域内,有多个大型正方形“方块”,每个“方块”看上去像个小迷宫。大方块周边,散落着不少小方块,星罗棋布。 胡先生赶快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询问,老人竟然也是第一次听说湖底还有这么个秘密。 出于好奇,胡先生把自己的航拍照片发在了网上,希望能引起懂行网友的关注。 有网友猜测,这可能是古代城池的遗址。 也有网友说,这可能是哪个古朝代的古墓。 更是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个规则的二维码图形,难道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吗? 那么,洞庭湖底的神秘图案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篇文章,咱就来推测一下。 洞庭湖底的神秘图案究竟是什么? 首先,它是古代城池吗?当然不是。哪个朝代也不会建一个长宽仅几百米的城池,何况还是在容易发生水灾的湖底。 那么,这是古墓吗?也不可能。咱们古人在进行墓地选址时,倒是喜欢选择远离喧闹的人类聚集区,尽量避开耕地甚至荒地,以免后人在这里开荒或者耕种时打扰到先人的宁静。但这种地方一般首选山腰或山顶上,很少选择地势较低的湖底,不然一个大洪水很可能就把墓地推为平地,何况从图片里来看也没有其他类似甬道、雕像等古墓遗址。 那么,湖底的图案是现代人堆砌的吗?这倒是有专家支持这一说法。他们推测,洞庭湖的湖底历史上长年有水,基本排除了古人遗迹或者外星文明痕迹的说法,这些图案很可能是前些年人们筑起的一些矮坝。这些人很可能是在这里用土块围起来这片水域,当湖水上涨时让鱼虾进入,水退后,大小鱼虾滞留在围子里进行捕捞。只不过当时在治理洞庭湖时,外围的矮坝都拆掉了,这里的太靠近湖中心就没有来得及拆除,“遗迹”就这么留存了下来。 不过,专家的这一说法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比如,有网友问道,如果是现代人围起来的土疙瘩的话,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湖水冲刷仍这么“规则”、“坚挺”呢?当时建设了这么多的矮坝,为何只有这一个显露出来了呢? 至于专家所说的历史上此区域长年被水淹没,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能断定一定没有人类在此聚集和生活过。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 其实,在历史上,洞庭湖的水位也是飘忽不定。 比如,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之前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此时期尚有先民在此居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如果湖底留下此时期或者早期人类的遗迹也算正常。 洞庭湖以湖泊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书籍中,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水经注》记载,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余里”,历史学家根据这一数字推断当时的面积约为4400平方公里。 到了唐朝,国力的繁荣也带动了人口的爆发,人们在此区域开始围湖造田,加上泥沙淤积,洞庭湖的面积降到了不足1100平方公里。一直延续到宋朝,这个面积仍在缩小。至少在这两个朝代,洞庭湖出现过干涸见底的情况。 不过到了元朝和明朝前期,受益于降水量增大以及元朝的退耕政策,洞庭湖的面积又再次扩大,历史学家从明朝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推断,此时的面积达到了5600平方公里(这个面积都超过青海湖了,妥妥的第一大湖,不过从绘制的图里推测面积是不是误差有点大……) 到了清朝及近代,洞庭湖的湖域面积就相对准确了,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湖南全省舆图》估算,当时的洞庭湖面积有5400~5600平方公里。而后1949年时缩减到了4350平方公里,到了1983年就只剩下了2691平方公里。 洞庭湖的神秘图案到底有何预示? 洞庭湖的湖底图案到底有何预示?是灾象还是祥瑞?对于此,站长能力有限无法置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湖底图案的显现至少预示着洞庭湖的未来堪忧。 洞庭湖古称云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可是,受到全球变暖及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洞庭湖的面积持续减小。根据今年11月2日的卫星监测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90.12平方公里,相应城陵矶水位19.34米,为正常情况下的14.8%,已不足六分之一,这个数据已经是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 从当初的“八百里洞庭”,到今日的“湖底奇观”,如果人类再不加以遏制,这个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湖,恐怕会慢慢的走向消亡。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洞庭湖湖底图案对我们的警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