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同舟共济 于 2022-11-4 16:00 编辑
建国70年上海商业变迁 ——新中国70周年的变化和成就 萧毅
上海传统零售商业,起源于水乡古镇青浦朱家角,经历了老城厢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和淮海路各种特色专卖商店的逐渐发展,上海商贾云集、烟火千家,因利乘便、蔚然兴盛,成为海之通埠、东南之都会的远东第一大城市。 解放后,上海零售行业发展迅速,推陈出新。首先对原零售业进行了改造,如1953年,国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迁入大新公司,以创新、公平、高效、服务为宗旨经营,单位营业面积、营业品种、销售规模一直在全国百货零售行业雄居榜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店。并保留和改进了传统零售业。 如南京路上的沈大成点心店、三阳南货店、亨得利钟表店、吴良材眼镜店、培罗蒙西装店等名牌字号商店,鸿翔时装公司也成为了上海百年国营老字号商店,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小时候喜欢逛街,南京路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其盛况可与纽约的梅西、伦敦的哈罗德、巴黎的老佛爷齐名。 又如淮海路上的欧罗巴皮鞋公司、西比利亚皮货行等特色专卖店,姿态前卫、潮流尖端。南京路、淮海路繁华热闹的景象,犹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的第五大道,每次购物总是情醉景迷,流连忘返。 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比较匮乏,1953年—1977年是中国的“票证时代”,日用品、食品、副食品等较紧张,需要凭票供应。如粮票、油票、糖票、布票、肥皂票等,以及蛋票、禽票、鱼票、肉票和豆制品票等。记得逢年过节吃的和结婚生子发的奶味浓郁、香味纯正的大白兔奶糖,也要凭票供应。 那一时期,商店类型繁多、分工细化。如百货店、食品店、南货店、粮食店、油酱油店等。为了方便市民,在南京路西藏路口附近,开设了上海第一家星火日夜商店,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为人民服务。见诸报端后,随之,日夜食品商店和小杂货店等便民店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后,上海零售行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兴的购物中心、便利店、现代超市、大卖场和电子商务等零售模式,及其连锁经营、新型超市业态,充分体现了上海新零售(新时代)的特色。1991年,我家居住小区对面的曲阳中心商场,开出了上海的第一家连锁超市——联华超市曲阳店,成为了中国连锁超市的鼻祖。4000多平方米的大卖场又升级亮相,由联华超市与法国家乐福合资成立了联家——家乐福,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超级市场。此后,联华、华联、农工商等本土超市品牌,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外商投资品牌层出不穷;便利店遍及街角、社区和商圈等,如中日合资联华罗森便利店、全家7-11等品牌。改变了以前买东西要跑好几家商店的状态,既方便又节约时间。 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瞄准数字化、社群化、个性化、定制化、场景化等新需求,不断探索商业零售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马云的新零售观念,智慧门店如盒马鲜生第一家门店、全国最多的盒马鲜生分店等,会员店如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新模式等。消费者可到店购买,也可以在盒马App下单,而盒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速配送。尤其是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开办进口商店和创建一流商厦等,全国和全世界的各种商品都能买到,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使上海更加充满了魔幻(魔性和幻象)。 上海零售业从批发市场到连锁商店,从智慧门店到网易商店,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华丽转身,从传统零售升级为新零售、新时代的业态。如今,市场商品种类丰富,商品供应模式新颖,购买商品方便快捷。 上海零售业的发展史,体现了商业文化、上海文化、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的缩影;充分见证了新中国70周年的变化和成就。
注:本文获得文汇报“爱我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大赛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颁奖仪式 会场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