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题材多见于后世戏曲、诗歌和音乐中。民国初年开始流传的学堂乐歌《苏武牧羊》,旋律流畅古朴,借用古代题材,寄托了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支古意昂然的曲子中,听得到人世间最隐忍的沧桑和最执著的守候。不追求满宫满调的传统戏曲审美,而是用更加人性化的音乐语法诠释“旄落犹未还”的千古坚贞。超低音的大提琴和贝司营造深沉宽广的语境,
一管洞箫幽幽吹出历史的荒凉和深邃,笛与琵琶的模仿式的复调,用对话与交织表达出传统与现代的呼应,这样一种忠于祖国的伟大情操,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今贝加尔湖)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苦寒的西伯利亚,极地狂风呼号着略过贝加尔湖浩渺的水面,冰天雪地里,大汉使臣苏武紧握符节,裹紧羊皮下的薄衣,如霜的须发与漫天飞舞的冰雪浑然一起,犹如一尊不屈的雕像……游牧匈奴,茹毛饮血,不受教化,连年南下劫掠,致使边城烽烟不息,无端将汉使苏武放逐北海荒蛮之地,却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史话。
为了大汉尊严,十九年,他持节苦寒,食山蕨、饮冰雪、卧穴窟。匈奴单于丢给他的所有公羊,没有一个产崽,并相继死去,成为遍地累累的白骨。曾经的峨冠博带也早已筚路蓝缕,渐渐换成了兽带羊皮。多少个日夜,他遥寄万里故土,望眼欲穿,忍受着孤寂的折磨,鬓发早已斑白。任凭征鸿南去北来,不曾传递一丝的消息。生存的恶劣,时刻都摧残着羸弱的身躯,也磨砺着不屈的意志。符节上的牦牛尾早已脱落,却一日未曾离手,作为堂堂天朝使者,他不能丧失大汉威仪,辱没了慷慨之志。大漠冰刀,归期茫茫,他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不辱使命,必须顽强地活着,此生一定要回到中原,回到那个温暖的家,回到天下雄主汉武大帝的朝廷……千百年来,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民族气节、傲然风骨和坚强精神也早已彪炳千秋,名垂宇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正是苏武精神的写照!孤苦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易其节,苏武的传奇故事和英雄情怀令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