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2-9-10 20:17 编辑
【双节征文】教 师 节 里 忆“师 尊”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期,我就读于县邑东乡的一所由庙宇翻建的初级小学 。当我由三年升入四年级的时候,就从东厢房转入校门西侧兴建的一间大教室上课。担任四年级语文课并兼作班主任的齐老师,当时已年过半百,虽然精神头尚存,但已须发花白微显驼背。齐老师每天早饭后从县城以北的救陣家中出发,步行八华里来到学校,讲授一整天课程,放学后再步行回家吃晚饭。 新建不久的的教室,地基较高,砖砌的台阶相对较陡。对于年长的齐老师,上上下下颇感吃力。每堂课走上讲台书写板书,费力劳神。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齐老师,我作为学生班长,每天都把老师讲授语文课的“生字、生词注解”“段落大意”,事先遵照老师的教案,用粉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减少老师的负担;下完课,再送他回办公室休息。 齐老师为答谢我为他做义务“助教”付出了辛苦,课后主动教授我背诵古典文学,学习珠算和讲解“斤乘流法”。为我以后进一步学好语文和数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寇轮番清乡扫荡。师生和老百姓一样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坚壁清野”、”跑敌情”。乡村经济凋零,小学校也从鼎盛滑到落魄,在校学生和教师数量减少,且再没有住校教师。学校食堂也理所当然自动关闭。 记得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间彤云密布,顿时雷雨大作。足足下了半天的秋雨,到了放学的时候,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校园里已经是水漫甬路;校外乡间道路也更加泥泞难行。齐老师紧蹙眉头,看来是不能冒雨回家只能在学校露宿了。 晚饭后,我撑起一把油纸雨伞,在街心泥水路面上艰难跋涉,为齐老师送去一碗高粱米粥、两块玉米面饼子和几条咸菜。淅淅沥沥的秋风秋雨,透过陈旧门窗上破碎的玻璃,吹入黑洞洞长期没人居住的原教师宿舍。我看见年迈的师长,卷缩在多日没烧火的土炕上,头下枕一块用废纸包裹的砖头,身躯微微发抖,不由心中一阵酸楚…… 齐老师大半辈子以教书为业,以育人为荣,尽管在国家危难当头、家庭生活拮据又体弱年迈,但仍能尽一切努力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他在课外辅导中,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掌握了“九归九除”的口诀和拨打技术,背诵几十首古典诗词和古文,不知情的人说是“学得投入”,我却认为是老师“教得认真”。 转眼间,近七十个年头过去了。每当教师节来临,我都无限怀念我的启蒙导师,万分珍惜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无价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