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2-8-25 05:20 编辑
谈谈当年的业务员
1965年,党中央发出“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的指示,农村副业后称为“社队企业”,1984年又改称“乡镇企业”。到1998年,党中央认定:乡镇企业”使“农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 农村副业、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业务员。下面谈谈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业务员。 企业生产的目的是销售,销售靠的是业务员。业务员的工作任务是跑业务,又称跑合同。没有合同,企业就没有生命。 作者一直在农村工作,了解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原冀县)的许多业务员情况。 1968年,徐家庄公社(今乡)徐家庄村第4生产小队(今村民小组)确定兴办一个笔刷厂,技术师傅请到了、生产设备购进了,生产人员也培训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业务员,没有生产合同,在购买少量原材料试生产后,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停工等合同。等有了合适的业务员,跑来第一笔6000元的业务合同后,生产销售后,纯收入700多元。后陆续跑来合同,使该生产小队当年收入比上年提高了50%。 被称为“医疗器械专业村”的魏家屯公社齐官屯村,仅仅4三四户的村庄,医疗器械产销企业和家庭作坊就多达百个,依靠的是最多时达400余名的业务员。 60、70、80年代,农村副业、社队企业(1984年改称乡镇企业)的业务员,具有“三很”特点:很辛苦、很艰难、很荣耀。当时流传着一句十分形象的话,说业务员“赶车象兔子,谈判象孙子,回村象老子”。 说其辛苦,一、跑合同以前:要了解、熟知产品详情;要摸清、掌握需方情况;要挑选、准备样品;要兑换粮票(作者注:1989年前,买吃的东西,除钱外,还必须要粮票。1989年取消粮票)、准备好钱(作者注:当时经济普遍困难,一般农户50元钱也拿不出来);还要准备给对方的礼品。 二、跑合同途中:业务需要跑,业务员要不停地赶车、上车、下车,在路上、车上的时间占四分之三。那时,一是无论汽车、火车还是轮船,都很少,更没有高铁、坐不了飞机,买票得挤、排队。有时还得等车次,有时要等一天;二是交通工具都很落后、很慢,业务员坐几百里路程的火车,一坐就是几个、十几个小时。好多时候买不到坐票,只好站着。困了只能打个盹,饿了喝白开水、啃自己带的干粮。三是城市内活动,都是步行,没有经济力量坐公交车,更别说打的啦。 三、谈签合同时:在谈签合同时,业务员们同样辛苦。一是人生地不熟,往往一边问路,一边背着样品徒步走前往。在许多地方还得学说普通话;二是要放低身段,要在上班时间之前到达,等待对方人员的时间,见面后打招呼递烟。 业务员们,真是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而且,当时经济条件所限,住宿、吃饭都是越便宜越好。捡价格最低的旅馆、房间住;找花钱最少的东西吃。 说其艰难,一、找客户难。60、70、80年代时的农村副业、社队企业,还不被如同80年代以后那么重视,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其“看不起”“信不过”。二、见主管难。通过种种方法得知需要的客户后,就必须见主管人员谈签合同。业务员们就要找关系引荐,或者找亲戚,或者找老乡,还要送上一些香油、花生等土特产品。三、定价格难。对方谈判时存有高高在上观念,在价格上很难与国有企业的同样产品持平,总是要压价。 说其荣耀,就是在成功地签订合同回家后,把几千元、几万元合同一放,算算帐,可以赚多少多少钱后,咧嘴哈哈笑。企业是集体时,干部群众都开心、都赞扬;企业是承包或个人时,企业和一家人无比欢喜。
附记:叔侄仨业务员 齐官屯村贾国振与侄子广生、广田都当过业务员,而且,还曾经在同一时间段内跑合同。 贾国振自1977年至1994年跑业务。其大侄子广生,1991年开始跑合同。其小侄子广田,于1993年17岁时,开始当业务员。兄弟俩直到2003年建立工厂当老板。 近日,贾广田回顾了当业务员的情形。 大。那时的小青年当业务员,第一是大胆。他们虽然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甚至没有坐过火车,更别说办业务,但是,在村里大人们的目擩耳染下,也略知跑合同流程,找名老业务员询问一番后,买一份全国地图,就敢往外跑。当然,有的第一次是跟着老业务员跑,然后单飞。 高。当时,业务员的收入比其他社员(今村民)都高。80年代前在集体挣“工分”时,一般社员一天八九分,而他们满分10分。贾广田说:“那时,我年收入一两万元”(作者注:当时,冀县的正科级干部月工资才1000余元)。 俭。那时的业务员,虽然收入可观,但是都很俭朴。吃,一顿饭不超过2元;住,一天三四元的多人间;行,除去坐火车外,下火车后到单位去、或者转移去其他城市、或者回家,去火车站时,都是步行,从舍不得坐公交车,更别说打的啦。贾广田说:“我跑合同那时,吃、住和车票,每个月也就6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