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一句话很经典的话:最有害的人也许往往也是最有益的人。
的确,老师对你严厉,你才会认真去学习,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
父母对你严厉,你才会培养好的习惯,养成自律的性格。
所有让你舒服的事都暗藏风险,反而那些让你痛苦的事,要么是促使你去思考,要么逼迫你成长。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讲,哪些平时我们非常排斥,认为不好的事,恰恰是对你好的事呢?
1.两人激烈的争吵
不管是朋友之间的吵架,或者夫妻之间的吵架,只要是吵架,我们都觉得是不好的事,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因此,我们的信念里面觉得,只要是吵架都是不好的。
不过后来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吵架不一定是坏事。就拿夫妻吵架来说,虽然两口子吵架看起来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但吵架中如果两人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发生诚实的对话,不是单纯的为了吵而吵的话,反而是对两人的关系是有利的。
夫妻或者恋人之间的吵架的功能包括:试探对方的底线,表达自己的不满,说出自己的期望等等。其实这是亲密关系磨合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磨合形式。
可能很多人认为幸福的伴侣是不会吵架的,这是一种对幸福婚姻的误解,幸福的夫妻不是不会吵架,而是他们会从吵架中反思自己,看到两人相处的问题,然后各自积极改正。
对关系有利的争吵,不光是为了打嘴炮,而是就事论事地提出自己的失望和不满,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泄恨说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也不是一味地翻出陈年旧事,用强大的声势,去压倒对方,只有在争吵的时候,去看到对方内心的需求,才会加强夫妻的关系,才不会留下怨恨的空间。
2.认知被打破
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低谷,遭受最信任的人背叛,被最亲的人伤害,被最好的朋友出卖,亲身经历了社会的残忍,看到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我们的信念会在一瞬间崩解掉。
当你的信念被瓦解的时候,你会非常的痛苦,因为曾经自己熟悉的东西,竟然崩解了,就好像与你共生的东西,突然有一部分与你解离了,你想想会有多难受?
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虽然这会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会让你刻骨铭心,然而认知崩塌所带来的颠覆和后续的重建,会给你带来意外收获,和新的体验,会让你的思维得到了迭代和更新,让你更好发展自己的心智和能力的去适应社会,去发展新的自我,看到更多的可能。
另外,认知重建的过程也增强了我们的心理弹性,我们可能不再是以前那个玻璃心,一味天真的小孩了,我们有了抗挫能力,也多了看待问题视角的能力。
未来我们再次面对困难时候,会有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来适应处理当下的状况,遇到事情不再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了。
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你比以前更强大,内心更有力量了,你不再害怕独自面对了。
3.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当我们失恋的时候,或者失去最亲的人,遭受背叛,或者事业失败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非常的痛苦。
这时周围的人看到我们伤心,会安慰我们,希望我们尽快走出来,连我们自己也会跟自己说快点振作吧。
在我们的认知里,悲伤也是一种绝对损害身心的行为,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对97名大学生做一项实验,在他们完成了40到73天的哭泣日记后,其中30%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且越强烈的哭泣带来的越多积极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大声的哭泣能更好地宣泄心中积压的情绪,通常我们在咨询的时候,如果伤心哭泣了,咨询师一定不会说,“不要哭了”他一定是递一张纸给你,让你哭一会。
悲伤还会提高我们对环境中细节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一个研究发现,情绪消极的参与者更能准确地记住原始细节,忽略误导性信息,而那些情绪积极的参与者犯的错误更多。
这是因为,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容易沾沾自喜,只顾着沉浸在喜悦当中,这样反而容易导致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对身边发生的事不关注,因此将一些错误,或者误导性信息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4.半途而废
从小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始而终,不要半途而废。甚至一个人是否有坚持的品格,是考量一个人未来是否能成功的重要指标。
因此有时我们明明很想放弃,明明觉得自己不适合,或者很吃力了,却不敢放弃。因为放弃了,就违背了我们的信念价值,就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和自责当中。
然而,Wrosch和Miller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写道:“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不太可能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放弃可能是最适应性的决定。通过放弃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一个人可以避免重复的失败经历及其对身心的影响。”
有句话说:发现方向错了,及时止损就是一种进步。
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靠坚持就能抵达的目的地,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方向偏离了的时候,半途而废,及时停下来,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懂得在什么时间放手,怎样放手,才是一种我们需要掌握的智慧。
因此看来,凡事都有利有弊,有快乐就会有悲伤,有失去就会有获得,又阴天,就会有晴天,我们一定要学会客观理智地去看待一个人,看待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