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会抠肚脐眼吗?尤其是洗澡的时候,看着肚脐眼里面的黑泥,就忍不住挺起小肚子抠肚脐眼,直到把里面的“黑泥”都清理干净。 当然,抠肚脐眼这事很多时候都是瞒着妈妈,自己一个人偷偷抠,不然会被妈妈骂: “肚脐眼连着的是肠子!抠了容易肚子痛的” “里面的黑泥是用来保护肚子的,根本不用抠!” “……” 在妈妈们的眼里,肚脐眼似乎很“柔弱”,经不起各种折腾。那肚脐眼里面的“黑泥”到底是啥呢?连着的是肠子吗?为什么不能乱抠呢?关于肚脐眼的“秘密”,今天小九就给大家一一讲清楚。
一、为啥每个人的肚脐眼都长得不一样?大多数人的肚脐眼都是类似“圆凹”的形状,但却有部分人的肚脐眼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垂直的、有凸圆的,也有像个T字样的……为啥每个人的肚脐眼长不一样? 肚脐,其实是人体的第一道疤。婴儿出生后,由于不需要再依靠脐带来获取养分,所以脐带会被接产的医生或护士剪掉并用夹子封口。 残留的脐带大约在一周后就会自然脱落,而脱落部位也会长出新的皮肤来,于是这个留下的伤疤便成为了肚脐。 肚脐眼的形状,主要跟愈合过程中肚皮的内外组织生长速度、腹内压,以及是否疤痕体质等因素有关。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肚脐好不好看,跟医生剪脐带的手法、角度和结扎方法真的没有关系。
二、肚脐眼藏着“生老病死”的秘密?腹诊专著《诊病奇侅》中提到“脐大容李者,寿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肚脐大、圆且深到可以放进一个李子的人,寿命都比较长。 正常的肚脐眼一般是具备大、圆、深这三个特点,形状呈现为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从肚脐外廓到肚脐眼是有一定深度的,脐轮(肚脐外围的一圈皮肤)看起来是紧实丰满、色泽红润,而且按上去是有弹力的。 如果肚脐眼无故出现的一些异常,也可能是在暗示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以下这几种: 1、肚脐凸出 如果肚脐组织比较薄和软,一旦腹部高度肿胀的时候,肚脐就会凸出来,那么就有可能是肝硬化、慢性肾炎、卵巢囊肿、肠梗阻等导致的。但如果只是在剧烈咳嗽,或者闭气胀腹的时候出现肚脐凸出的情况,则不属于病态。
2、凹陷过深或过浅 正常情况下,肚脐的深度大约是在1.5厘米左右。 如果凹陷深度大于1.5厘米,可能是会因为长期腹泻或剧烈呕吐后导致的,也可能跟肥胖、肠胃功能紊乱、腹部发炎、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慢性虚性病以及癌症后期等疾病有关。 如果肚脐深度小于1厘米,而且肚脐组织软薄且有萎缩的情况,那就可能跟免疫力低下、体内激素分泌异常、精神和体力状况不佳等有关。 3、渗出分泌物 如果肚脐眼不痛不痒,但却黏液或脓水流出,可能跟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等脐部急性化脓性疾病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肚脐经常有分泌物渗出,而且肚脐处长出或摸到有硬块,那么就要警惕胃部、阑尾等腹腔脏器的癌症。 4、周围出现紫色斑块 如果肚脐周围的皮肤出现紫色斑块,且直径在2.5厘米左右,有可能跟异位妊娠破裂出血、腹主动脉瘤破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腔内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疾病导致的腹腔内大出血有关。
三、肚脐眼千万不能抠,因为连的是肠子?很多人在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妈妈说,肚脐眼连的是肠子,千万要随便抠,否则一不小心可能就把肠子抠出来了。那么,肚脐真的是通着肠道的吗? 其实,肚脐的内侧是哪儿都不通,也并没有直通肠道。而且肚脐的皮肤下是没有肌肉和皮下脂肪,筋膜层也十分薄,所以它的内侧几乎是紧挨着腹膜的。 而腹膜包覆着大部分的腹部内脏,腹膜上也分布着大量的血管和神经。可以说,肚脐与腹部内脏、血管和神经都比较近。 由于大部分的肚脐是凹进去的,加上有很多褶皱,所以比较容易藏污纳垢。肚脐里的泥,其实就是脱落的皮屑、毛发、灰尘、汗液和细菌等的混合体,属于身体的正常代谢产物。 有研究发现,肚脐里充满了细菌,数量高达2368种,而且其中有1458种更可能是人类未知的细菌。 那肚脐眼真的不能抠吗?一般来说,当肚脐出现很重的异味时就要及时清理,但不建议直接用手抠。 因为用手抠肚脐很容易会抠破皮肤,导致细菌感染的发生,进而引发脐炎,也可能会使内脏的神经受到刺激,引发肠道不适。
正确的肚脐清理方法应该怎么做?小九推荐2种方法: 方法1:用一次性棉签沾干净的清水或酒精,然后轻轻地擦拭肚脐里面。 方法2:如果肚脐里的污垢太硬,可以先往里面滴几滴橄榄油、荷荷巴油等油脂,等到污垢软化之后,再用棉签轻轻地擦拭干净。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清洗肚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温水,不要太过用力;清洗后要保持肚脐干燥,也不要乱用乳液来涂抹肚脐,否则会导致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增殖而造成感染生病。
肚脐虽然不起眼,也没有与肠道相连,但却很贴近人体的重要脏器,所以平时要保护好肚脐。除了定期清理肚脐里的污垢外,也要避免肚脐受到风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