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5-14 14:33 编辑
86、信笺
“大姐:请给我拿一本信笺和十个信封。”
正在柜台后专心编织毛衣的营业员抬起头来惊奇地望着我,也许是我那身早已被汗水湿透了的衣衫的单薄太显眼吧,穿着绒衣的人们还有些瑟缩呢。
“你要么个?”
我只好重复一遍,并下意识地望望手中的钱。
“信笺七角,信封——”
“七角?”我脱口打断了她,低头摆弄手中仅有的六角钱涨红了脸,努力避开她的视线,张惶地连声道歉:“对不起,我、我不要信笺了,给、给我信封吧。”我突然口吃起来,恨不得立刻转身逃走。
“唉!”她叹了口气,默默地拿出了信封。
我付了钱,慌乱地将信封塞进挎包转身就走。
“等等,送你这个——”
我楞住了。
她拿出半本信笺亲切地望着我,眼光中充满真诚和善良,似乎在说:“拿去吧,小弟弟。”
我腼腆地望着她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末了,才赶忙连声道谢:“谢谢您!大姐,谢——谢——您!”
离开商店很远了,我还不时回过头去,默默地重复刚才的道谢。
1974年5月6日中午于大塘
后记: 这是一篇三十八年前的习作。 捉襟见肘,可能是不少知青都曾经历过的窘境。 拙文《信笺》完成于事情发生的次日。而此前为了偿还到县里参加招生“面试”向篾匠(在我们生产队里买楠竹加工竹席(晒谷子用)的手艺人)借的二元钱,我为他挑了3床晒席(110斤左右)到30里开外的区供销合作社交售,报酬是二元一角。(详见拙作【足迹】85、还债) 这就是“也许是我那身早已被汗水湿透了的衣衫的单薄太显眼吧,穿着绒衣的人们还有些瑟缩呢”的原因。38年过去了,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那些在知青岁月里帮助过我的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常常怀着感恩的心,虔诚地祝福他们! 2012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