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大部分人认为,家里的丑事,只要不对外人说,就不会被嘲笑。很少去思考,丑事在家庭内部传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某些时候,就会传到外人耳朵里。 要懂得,谁家的锅底,都有灰尘,不必常常把锅底揭开,往家人的脸上抹黑。 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就是“干净”。言语干净了,福气就添加了几分;眼神干净了,就看到了家人的长处;手脚干净了,就不会拳脚相加;内心干净了,恩怨就能坦然。 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在家庭里,充当了好几个角色,需要根据角色定位,来作出言语的调整,该闭口时就闭口。以下几种家丑,不管家里还是家外,最好别说。
02 作为儿女,不谈父母不和的事,学会尊重。 认真想一想,父母为什么不和睦?一方面是夫妻感情不太好,一方面是为了儿女操心,观念不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随着父母的年纪增长,不和睦的事情,会慢慢变少。因为父母进入了老年,儿女长大了,家庭负担也减少了。 我的母亲和父亲,一辈子在乡下种地,收入很低。为了三个儿女读书的问题,他们常常吵架。 有一次,父亲说,让女儿去打工吧。 母亲说,不行,不能重男轻女。 父亲说,谁给学费。 几句话,就吵起来了。全家因此不开心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几句歌词说得好:“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看着父母闹了很多次,其实是他们的爱情在反复磨合。当他们不再闹的时候,儿女就不要“煽风点火”了。一些矛盾的根源,大家都知道,但是不能说。 如果父母闹过离婚,那就更不要说出口。那是一道伤疤。 03 作为父母,不谈女婿、儿媳的坏毛病,视如己出。 当儿女结婚之后,儿女、儿媳、女婿,都会朝着你喊“爸爸妈妈”,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但是在主观意识中,父母喜欢亲生的儿女,并且有护短的做法。对于儿媳、女婿,可能会刁难。 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晚辈,那么晚辈注定是不够满意的;同时,晚辈本身就参差不齐。 当儿女的家庭里,吵吵闹闹的时候,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给自己的家人争口气,并碾压“外人”。这种偏心,会导致儿女的家庭越来越乱,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我的一个表妹,在相亲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件事:她和男友、男友的母亲一起吃饭。因为过度紧张,小手一抖,一块红烧肉,就掉在了饭桌上。男友的母亲二话没说,就把肉夹起来,放到男友碗里。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表妹决定,“就选这家”。 把儿媳、女婿当成家人,任何时候,都不说坏话,这样的父母,会给儿女带来福气。
04 作为老人,不谈儿女“赡养多少”,坦然接受。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要注意“孝顺是心意,不能百分百量化”。 比方说,儿子每个月给父母一千块钱赡养费;女儿给父母五百块钱赡养费。如果要对比的话,女儿就不孝顺了。 还有,女儿隔三差五去看望父母,儿子在远方打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变成了难题。如果要说的话,儿子就“白养了”。 对于赡养这件事,老人应该适当“打马虎眼”。只要儿女都有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在家人聊天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对比”的话。 事实上,每个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家人的组成结构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若能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孝顺格局,就难能可贵了。
要这样思考:对于月收入两千的人来说,拿出五百块钱给父母,孝心就很重了;日理万机的人,每个周末来陪伴父母,孝心就到位了。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孝”字。 05 作为手足,不谈兄弟姐妹的旧仇,要往前看。 说到兄弟姐妹,很多人就愤愤不平。 一个家庭,就好像一个单位一样。父母是上司,如果不能两碗水端平,下属就会不和睦,工作也没有积极性。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父母想办法让你读书,给了你一个起点,人生的终点,其实是在你自己手里。
撇开了“父母偏心”这件事,你再去看兄弟姐妹的关系,你就会明白,兄弟姐妹的矛盾根源,在于自己的格局太小。 小时候,我们都是吃父母家的饭长大的,这份恩情,永生不忘。长大了,兄弟姐妹之间,多少有一些互动交流,也要帮助,只是你觉得“理所当然”。 节日里,送一份礼物;宴席上,一杯酒;孩子面前,一个红包......都是手足之情的体现,怎么能说“兄弟姐妹薄待你”呢? 当你老了,兄弟姐妹就是最亲的人。这份亲情,只有有大格局的人,才能享受到。
05 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写了一个故事。 有一群人在谈老虎伤人的事情,大家都听了,不以为然。只有一个人的脸色很差。原来,这个人曾经被老虎伤害过。 朱熹说:“学者之知道,必如此人之知虎,然后为至耳。”
做人,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被老虎伤害,就随口说“虎”。 照顾好家人,是每个人的责任,别信口开河,别谈及家丑。 把大家的苦,放在你的内心深处,慢慢消化,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