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300多亩嫩香似乳的葡萄,被联合国指名保护,发生了啥?
“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葡萄,一个古老的水果。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南向北,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葡萄,像吐鲁番葡萄、大泽山葡萄、陕西户县葡萄、云南弥勒葡萄等产区,都是我国知名的葡萄产区。 但在众多的葡萄产区中,有一个葡萄产区非常特殊。2013年的时候,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点名保护,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被联合国列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葡萄城”。
为什么要叫它葡萄城呢? 原因在于它的葡萄不是种在农村,而是种在城内。“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开头的这一句诗便是对这个葡萄城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地方东距北京150公里、西距大同180公里,北接内蒙古草原,乃古代的军事重镇,被称为“神京屏翰”。它就是如今的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相对比吐鲁番葡萄、大泽山葡萄,河北宣化葡萄的知名度可能要稍稍低一些。那么,它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被联合国相中呢? 全球唯一一个葡萄城宣化葡萄起源于1300多年前。 之所以,宣化葡萄种在城内,主要是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 在过去,宣化一直是一个军事重镇,就类似一个大军营,一边耕种,一边防范塞外的敌人。宣化在城内种葡萄最早是起源于宣化城内北边的弥陀寺,后来军营内的士兵也开始进行种植葡萄,从一棵藤、一处院逐渐发展成了“满城尽是葡萄”的奇观。
绿色的都是葡萄
后来,在城内种葡萄逐渐演化成了宣化人的风俗,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在几十年前,宣化还有“半城葡萄半城钢”的说法。如今的宣化古城,也仍保留着半城的传统葡萄园,这是唯一一个发源于城市之中的农业系统,又将城市文明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农耕文化。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当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该如何设计城市,让城市与农业相互作用,而不是相互隔离的时候,宣化古城种的葡萄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你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区内种植的不再是绿植,而是满园的葡萄,那将是什么样的盛景。 能观赏、能食用、能创造经济产值,这种农业城市的设计思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自然应该用心保护。 宣化葡萄的漏斗栽培模式在城内栽培葡萄并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大多数时候城里的土地都是“寸土寸金”的,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种植更多的葡萄,这是一个问题。
宣化葡萄在城内栽培过程中,由古人发明了一种漏斗形的栽培模式。我们都知道,葡萄是藤本果树,种葡萄是需要葡萄架的,宣化的葡萄架从整体上来看就像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圆形大漏斗,葡萄藤会从漏斗的中心向着四周蔓延。
这种利用圆形葡萄架来栽培葡萄的方式,在全球目前仅仅在宣化大规模应用。它类似于立体化栽培,除了节省空间外,大漏斗还起到了聚水、聚光、聚肥的作用,也方便对葡萄进行管理,是一种庭院栽培葡萄的最佳栽培模式之一。 如果从天空往下看,整个宣化古城内的漏斗葡萄架,非常像一个个自然而又神秘的凹井,贯通着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宣化的古老葡萄品种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葡萄,大多数都是日本选育出来的葡萄品种。比如阳光玫瑰葡萄、夏黑葡萄、巨丰葡萄等等,都是日本选育的。
但宣化古城内的知名葡萄品种却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葡萄,它的名字叫“宣化牛奶葡萄”,最大的风味特点是“嫩香如乳”。这个品种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京城非常出名了,得到了京城达官贵人和皇室的追捧。 比起如今的一些葡萄,第一次吃太甜,第二次吃太腻,宣化牛奶葡萄则几乎不会吃腻,很多小时候吃过宣化牛奶葡萄的河北娃如今还会时常怀念小时候的那种“原始葡萄”的风味。 宣化葡萄古城的现状2013年以前,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的面积仅仅剩下了几百亩,看起来可怜兮兮的。但在2013年被联合国列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宣化葡萄又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整个古城园区的葡萄如今已经达到了2300亩,“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的宣化葡萄城又回来了。
在一些科技技术上,古人的确不如今人,但在农业科技上,古人留下的一些农耕方式、农耕技术,未必就是无用之物,更多都是我们探索新农业发展之路上的宝贵资源,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农业遗产。 当珍惜、重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