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129|回复: 9

[文化] 番薯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薯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巨大贡献

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等等。明朝万历间番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广东等地传播,清代在中国开始真正大规模地推广种植。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当时陈家先生叫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当时叫陈振龙。
先来说一说福州陈振龙陈家,他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红薯引进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当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他们感到菲律宾当地的作物不足以养活他们,于是就从美洲引进了甘薯,在当地种植,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当时广东的很多人一样在菲律宾做生意,经商风气很浓,而陈振龙,正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他看到了当地漫山遍野种植的甘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水旱风灾,于是就想到,要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严苛,他们不想让这种东西引进中国,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非常聪明,他拿了一根红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绕过殖民者的检查。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陈振龙把藤条绞在一根绳子里面偷偷带了回来,不管怎么说,他历尽危险艰辛把藤条带回来了。
归国之后,他跟他的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帖子,建议在福州试种培育这种红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终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引种成功。
他们自己记载,四个月以后,把土挖开以后,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大喜过望,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帖子,再次游说巡抚金学曾,广泛种植,正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从反面帮了一个忙。
就在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于是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红薯,由此红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
据说在福州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红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推广红薯种植,但是也非常不顺利。
像浙江、江苏这些地方是鱼米之乡,不缺粮食,推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到了山东、河南以后,到了北方地区,由于这些地方经常遭受自然灾害,所以反而容易普及。
一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年间,陈家后代,就把家族推广红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现在红薯已经不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样成为一种口味的调剂了,但是,不要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玉米、红薯、土豆,这些粮食作物,他们传进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也使中国的人口,在几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
我们知道中国人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刚刚上亿,随后,基本上以属于每百年翻一番的速度上涨,到了20世纪初人口已达4亿5千万。从4亿到现在的13亿,这个历程大家历历在目不需多说。中国人口从1亿到4亿,这个发展过程中,这几种外来作物的功绩不可小看。

点评

学无止境,为您点赞!  发表于 2022-4-25 14:54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黄煌长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4-2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野山秋水老师的转载。
发表于 2022-4-2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编辑宣传。
发表于 2022-4-2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野山秋水老师转载: 番薯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发表于 2022-4-21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介绍!对陈振龙引种红薯的事曾有所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煌长 发表于 2022-4-21 21:18
谢谢您介绍!对陈振龙引种红薯的事曾有所了解。

贡献巨大,民生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强 发表于 2022-4-21 17:05
欣赏野山秋水老师的转载。

感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22-4-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若晨星 发表于 2022-4-21 17:42
谢谢野山秋水老师转载: 番薯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有贡献人物要永远铭记
发表于 2022-4-2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谢谢介绍分享!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19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