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现今大多数电视剧而言,【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应当算作是上乘之作。这主要是源于它的平凡,真实{当然也有许多有悖常理的情节}。平凡中方能出人性到的伟大与卑劣,真实才是艺术的本质和生命。此剧现只是看到四十集,总体而言,主要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剧情的走向是符合人之常情常理的。相信这部电视剧会给老百姓带来辛酸回忆中的一场盛宴的。 剧中的光子片,取材于哈尔滨的安字片。我童年,少年--二十岁之前,生活在离此不远的顾乡屯。有些中学同学生活在安字片,所以,对安字片的生活场景还有许多零碎的记忆。房子多是土坯,木板,芦苇草相混合的低矮房屋。室内要比屋外道路低很多。虽然破旧,还并非剧中那样的拥挤。居民虽然多是贫困人家,但是生活都还过得去。工人,小商贩居多。。安字片的孩子多,而且特别能打仗,在当时的哈尔滨是很有名望的“流氓团伙”。安字片中也有富裕人家,记得那里有一些俄罗斯或是日本人居住过的“毛子房”,黄色墙面,铁皮屋顶,有院落,室内地板油光铮亮,比如今的一些别墅要好。 安字片因为一场大火而毁之殆尽。 1983年4月17日15时10分,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现哈药路)发生特大火灾,受灾面积达88000多平方米,烧毁5条街(河图街、河润街、河洲街、河洛街、河清街)中的7栋楼房、208栋平房,建筑面积共33873.7平方米。758户居民受灾,2 856人无家可归。正阳河派出所、道里装卸分公司、市城建局木材加工厂等14个中小企事业单位的设备、物资全部烧光。烧死8人,摔死1人,烧伤摔伤10人,37名消防战士和5名公安干警负伤。这场大火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计人民币780万元,史称哈尔滨四一七特大火灾。 四十岁以上的哈尔滨人应该都知道,八十年代那会儿哈尔滨棚户区是非常多的。比如正阳河、河图街、安字片这一带、三十六棚、地德里等地片都有大面积的棚户区。太平区的棚户区面积占到整个区域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哈尔滨有长达五个月的低温期,炉灶取暖是棚户区的主要取暖方式。一般工厂家属区都建有煤棚子。除了放杂物之外可以储存冬季取暖的柈子和煤。而有些比较老的棚户区就没有地方盖煤棚子,只能把柈子以及其它引火物堆在房顶上,或者私自滥建。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火灾隐患。 1983年4月17日,哈尔滨那天的气温达零上20度,并伴有八级以上西南大风,许多单位都挂出了黄色"禁火"旗。15时5分,道里区河图街34号大院西南角与居民宗万喜家东侧毗连的木板棚突然起火。由于此处正是大风口,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至周边平房,乃至整条街,几条街。并开始危协周边一些重要的单位和大量的物资:如正阳河木材加工厂、车辆厂、二轻局仓库。如果不及时控制火势,后果将不堪设想。哈尔滨市集中了几乎是所有能调集的消防力量,包括呼兰阿城等周边市县(当时呼兰、阿城为县级建置)全力灭火。到次日凌晨一点多,才将大火全部扑灭。我们现在说起来似乎很简单 ,而在那个严峻时刻灭火战士的巨大付出不管用多少言语都难以尽述的。 之后,政府在这里盖起来成片的多层{5-6层吧}楼房。那是80年代中晚期,90年代那里已经是干净,整洁的居民区了。剧中写到1994年还是未曾改造的破旧小区,这不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在中国改革开放十余年后,还是依然如旧,这就不仅仅是违背历史真实,也有些不言而喻的象征意义了吧--是讽刺当年市领导的无能?还是别有他意?不得而知了。 不知后十几集剧情如何发展,慢慢回忆,细细咀嚼吧。 先写下四句话,概括一下对前四十集的总体印象吧: 悲欢离合一掬泪, 苦辣酸甜百家事, 世间贵有真情在, 人生难得是良知。 2022年3月23日于博鳌暂时搁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