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河,毛泽东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沁园春·雪》中曾写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在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他曾两次东渡黄河,一次是在1936年,另一次是在1948年,这两次到黄河时,他都曾有过在黄河游泳的想法,但都没有成功,第一次是因为卫士和其他人的劝阻,第二次则是因为一名寺僧的劝说。
1936年2月底,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兵分两路渡过黄河转战山西,击败了阎锡山的军队完成东征任务后,5月会师西渡黄河返回陕北。 第一次渡黄河时,正值黄河的凌汛期,河里漂浮了很多磨盘大的冰块,他乘坐的船只不时与冰块发生碰撞传出巨响,船上的毛泽东毫不在意、谈笑风生,看着船工们赤膊袒胸,嘴里喊着浑厚的号子,他笑着说道:“看,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接着他又问警卫员们谁敢游黄河,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给彭总送信游过,有的说发大水的时候游过,有人说枯水季节游过,听完大家的话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来,我们不用坐船,游过去吧!” 此话一出,船上的警卫员们都吓坏了,大家说河里还有这么多冰块,怎么能游?
毛泽东笑着说道:“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1947年10月,因为胡宗南的原因,毛泽东等人来到了葭县神泉堡,一天,毛泽东带着李银桥去葭县紧靠黄河的南河底村搞农村调查,当时正是秋收时刻,他和村民一起边搓玉米边闲聊,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土改的信息。 当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毛泽东突然问李银桥:“银桥,你进过大庙吗?” 李银桥回答道:“没进过大庙,进过小庙。” 毛泽东似回忆地说道:“我是进过大庙的,在长沙读书的时候,我和一个同学做社会调查,徒步走了五个县,后来身上没钱了,就去沩山寺讨了一碗斋饭、那沩山寺的庙好大呦,方丈也是个有学问的人,那次我可是许了愿的……”
李银桥不以为意地说:“和尚能有什么学问,不是念经化缘,就是化缘念经的。” “片面,太片面了!”毛泽东纠正李银桥,“你可不知道,这庙里面的学问大着哩!那是文化,是佛教,是名胜古迹,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李银桥嘟囔着小声辩解:“那都是封建迷信……” 眼看讲不通,毛泽东笑着说:“你这个人哪,我不同你讲了,这样吧,明天你跟我去看庙!” “上哪儿去看?这地方哪里有庙啊?” 毛泽东一扬下颌说道:“你呀,这白云山上就有座好大的庙哩!”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拿着一根木棍,带着李银桥等十几个人上了白云山。 葭县县长听说后,也从县城赶来陪着毛泽东一起上山,盘山的绿荫道上有很多高大挺拔的松柏,毛泽东一行人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山顶。 跨上最后一级台阶时,只见万绿丛中出现了一座很大的寺庙,在湛蓝的天空映照下显得格外雄伟,毛泽东深吸了一口气,神采飞扬地说道:“可惜今天没有云,否则我们就成了腾云驾雾的神仙了。” 一名警卫说道:“没有云山为什么叫白云山,我看干脆叫无云山好了!” “平常都是有云的,”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的白云只怕被我们给吓跑了!”
李银桥指着东面激动地说道:“主席,这里还可以看到黄河呢!” “改天我们再去看黄河,今天先看庙。” 步入大庙后,李银桥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寺庙,雄伟庄严的大雄宝殿前后,松柏森森交相辉映,庙里的石雕塑像也是精妙非常,一百多块石碑挺立在庭院中。 正当毛泽东情趣盎然之际,从厚厚的松柏丛中走出来一位老和尚,他先是看了毛泽东一眼,又看到了一旁陪同的葭县县长,双手合掌行礼:“阿弥陀佛!” 毛泽东抬手示意了一下,然后和老和尚握手说:“老师傅,我们来看一下你这个大庙。” 老和尚躬身再施一礼:“欢迎,欢迎,首长请!”
“你怎么晓得我是首长?” 老和尚抬头示意了一下旁边陪同的县长,笑着说道:“有县长陪同,焉非首长?” 毛泽东也笑了:“你们过去称‘施主’,还是不要坏了规矩。” 此言一出,老和尚像是受了什么触动,神情也变得肃然起来,他重新看了眼毛泽东,没说什么,带着大家朝前走去,最后进了他的方丈室。 李银桥跟着毛泽东一起进了方丈室,只见里面清净雅致格外整洁,老和尚先是请毛泽东坐到了客位上,坚持给毛泽东奉上了一杯香茗,然后才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下来。 毛泽东率先开口:“你们现如今的生活还好么?”
老和尚看了眼旁边的县长,含含糊糊地说道:“好!好得很呢!” 毛泽东微微一笑,态度虔诚地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老师傅是超凡脱俗之人,更应该讲实话才对。” 老和尚深受感动,便实话实说:“不瞒施主,以前信神的人多,出家人也多,布施的人多,和尚们收入也多,生活很好,后来信神的人少了,出家的人也少了,布施的人就更少了,我们和尚的生活,一时确有些难处。”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你能讲实话,这就好,有什么具体的困难,你都可以讲一下。” 老和尚抬头看了一下县长才说道:“布施的人少了,逢庙会也收不到几个钱,吃穿都有些困难,庙里的和尚散去了不少人。”
“俗话说‘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庙总需要有人管着,佛总是有人拜的,老师傅,留下来的人日常生活靠什么?” 老和尚语气平静地回答:“后来人民政府叫我们自力更生,政府说这是毛主席提倡的,我们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种点地,搞一些农业生产。” “还能行么?” “行啊,开头有些不习惯,现在手脚灵便了,倒也能劳动。” “不错么,这是一大改变呢,现在生活究竟如何呀?” 老和尚正要看县长,县长也被他给看烦了,对他说道:“老方丈,你就别再看我了!实话对你讲吧,你面前坐着的这位首长,就是我们的毛主席,毛主席亲自来同你谈,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老和尚一听是毛主席,立即起身躬身行礼:“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贫僧不知毛主席亲自光临寒寺,多有怠慢,还望毛主席海涵!” 毛泽东也欠身还了一礼,笑道:“我只是来看一看,老方丈是化外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和尚也要吃饭,也要生活,有什么困难只管讲,人民政府是要管的。” 老和尚对毛泽东充满了敬意,开口说道:“现如今打的粮食够吃,庙里的其他开销一概由政府包下来了,穿衣,治病,修理寺院,人民政府都管,再加上收些香火布施,生活倒也蛮好的了,感谢毛主席,出家人不打诳语,确实是好的。” 毛泽东脸上也洋溢起欣慰的神情,笑着问他:“老师傅,你觉得政府这样安排妥当么?”
老和尚诚挚地说:“托毛主席的福,安排得很周到,从前和尚不生产,现在出家人也要随着社会进步哩!” “讲得好哇,现在社会变了,人也要变么,过去,和尚一不生产人口,二不生产粮食,现在要变呢,人口不可以生产是佛规,劳动不可以不参加,佛规上没讲和尚不劳动么。边区政府是保护宗教信仰的,但是不劳动不行,和尚参加劳动后,身体变好了,也没有剥削,这就对了,老师傅,我在你这里‘取经’了。” 老和尚满脸笑容连连点头道:“不敢,不敢!” 毛泽东喝了一口茶,继续问寺里有多少亩地,和尚们自己能种多少,打多少粮食等等。 老和尚一一作答之后,突然躬身一礼:“在主席面前,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毛泽东微微一笑:“老师傅,但讲无妨。” “贫僧一生阅人多矣,尚未曾见有出于主席之上者,但也深知共产党人反对迷信,诚恐一言既出,白白招惹耻笑……” 毛泽东坦率地说道:“我既来宝刹,哪有笑话老师傅的道理呀!” “既然如此,请恕老衲直言,主席贵重之躯,虽有腾云驾雾之能,但以五行推之,终归属土,古有东土大唐之说,东亦即‘土’,得水而泽,土乃万物生长之根本,若要腾云,必得水持,实需东方之大泽而湿润之……” 毛泽东坦然一笑:“许多人知道我叫毛润之么!” “善哉!”老和尚又说,“主席一定是很爱游泳之人。”
毛泽东爽朗一笑道:“游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还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么!” 老和尚闭了眼睛说道:“恕贫僧不恭,中国的江河湖海,主席尽可去游,唯独黄河游不得。” 毛泽东正色问道:“为什么不能游黄河?” 老和尚睁开眼睛说道:“黄河乃我中华民族之根本,别人皆能游,唯独主席不能游,黄河在五行之中属土,土土相叠为圭,以音论之为‘归’,恐有不测!” 毛泽东起身朝老和尚点了点头:“领教了!我们共产党人提倡保护宗教,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但不迷信,老师傅的说法倒也新奇。”
老和尚随即起身说道:“主席乃世人之杰也!黄河不能游,还在于它水混浪浊,水面多漩,水下多暗流,实不可畅游啊!” 话说到此,老和尚也不再多说,便在前面引路领毛泽东等人参观了庙宇。 李银桥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宏大的寺庙,在参观过程中非常认真,同时他也看到毛主席对这些石雕塑像和壁画非常感兴趣,对那些石碑上刻的铭文和牌匾上的字体很感兴趣,看得格外认真。 每到一处石碑前,他都要驻足良久仔细观看,逐字逐行地读碑上刻的字。 毛泽东对老和尚说道:“这些都是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不要毁坏了,这些东西,将来都很有认真研究的必要哩。”
跟在一旁的老和尚频频点头称道:“是是是,毛主席说得对,毛主席说得对。” 毛泽东边走边谈,又向老和尚讲了很多他年轻时和同学搞社会调查,身上一文不名去沩山寺讨斋饭吃的往事,老和尚听后,连连唏嘘不已…… 走着走着,毛泽东突然停下来,转身对后面跟着的县长说道:“请县里拨一些经费,把庙给修一修吧。” 县长近前几步连忙答应:“好的主席,我回去马上办理。” 老和尚再一次合掌施礼:“善哉,善哉,感谢政府,感谢毛主席!”
李银桥跟着毛泽东走向庙门时,看到毛泽东的脚步似乎轻松了许多。 临离开时,老和尚依依不舍地对毛泽东说:“明天这里有庙会,还有大戏,很热闹的,还请主席也来看看吧!” 毛泽东神情愉悦地说道:“谢谢老师傅,明天我们就来看看戏。”说完就带着李银桥等人下山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南河底村外的大路上行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是前去白云山赶庙会的,毛泽东也记着昨天和老和尚的约定,便叫李银桥招呼警卫人员一起去逛逛。 李银桥担心庙会上人多不安全,便说道:“主席,庙会上乱糟糟的,除了人多就是土多,有什么好去的……”
毛泽东却说:“看庙会么,就是看热闹,人少了还有么子意思?”边说边拿起一旁的柳木棍拄在手里,“走么,不要怕不安全,和乡亲们在一起,哪有不安全的道理?今天只留两个人看门,大家都去!” 李银桥只好通知警卫人员跟着再一次上了白云山,走在路上,毛泽东还给大家介绍:“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不懂文化,不了解民情,革命是搞不好的。乡亲们赶庙会是去行善、做买卖,我们看庙会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这一带的民情和风俗习惯,这对我们接近群众大有帮助哩!” 来到白云庙会,只见庙里人山人海,四下里摆着很多食物担子,庙里的香炉中也插满了香火,供桌上全是老乡们布施的各种物品。 在白云山顶最高的一层庙院里早已搭好了戏台,此时锣鼓敲得震天响,乡亲们全都挤搡着把目光投向戏台,毛泽东也跟在后面,兴致勃勃地朝台上望去。
突然,会场开始骚动起来,大家全都齐齐朝后面望去,有人认出了毛泽东:“毛主席,毛主席来了!” 这个消息霎时间传遍了整个庙会戏场,大家都争抢着要上前来,李银桥和其他警卫人员非常着急,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但毛主席却高兴地和乡亲们挥手打招呼:“乡亲们,看戏吧,我也是来看戏的!” 然而会场内的吵嚷声太大了,毛主席的话只有少数几个人听见,群众的激动情绪也感染了毛泽东,此时,有人给搬来了一条长凳,几次请毛主席坐下,然而毛主席却连连摆手:“要不得,要不得,乡亲们都站着,就我一个人坐着,那不是太孤立了么?” 毛泽东一边说着一边往里面挤,李银桥和其他警卫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也一起跟着往里面走,看着戏台上已经停下来的大戏,他只得反复说道:“乡亲们,看戏吧,咱们都是来看戏的……”
好一阵子才使乡亲们平静下来,大家站在下面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的演出,天快黑时,毛泽东才告别了老方丈和乡亲们回到了南河底村,这次白云山之行让毛泽东的心情十分愉悦,接下来几天,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一些。 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时并没有再提游泳之事,看着河上驾船的汉子们和黄河水流奋力抗争的精神与顽强拼搏的勇气,他不由赞叹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啊!”在场众人看着湍急的河水,全都点头称赞。 对于黄河,毛主席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出北京城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1952年10月,他来到山东、河南境内因黄河泛滥而决堤次数最多的河段视察,望着滚滚的黄河水,严肃地说道:“一定要把堤坝修牢靠些,万万不可出事,雨季大水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也要上去坚决死守。”
跟随一起视察的许世友连忙说道:“主席放心,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自此以后,毛主席多次过问黄河治理规划等问题,并多次视察黄河沿岸,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游过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