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922|回复: 38

[资讯] 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风声
2022年02月12日 18:34:34





726人参与92评论




作者丨陈碧

冬奥会上,花滑小将朱易遭遇了不该有的网络舆论压力。因为她的父亲是归国科学家,以及队里还有另一位落选的优秀选手,许多人质疑她的水平、质疑选拔办法、质疑归化背景......省略号里,有很多阴谋故事。

在比赛前的20余天时间里,朱易就受到了大量的攻击,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登上赛场,又因为比赛中出现失误,结果再次承受汹涌的网络暴力。

过于匆忙的“审判”导致“洞穴幻象”

网暴频频出现,冬奥赛场外对运动员,《开端》中对萌萌,学州寻亲案中对学州,此类事件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参与者众,且大部分人不会核实相关信息的真实客观性,往往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利用绝对正确对被网暴者大肆鞭挞,结果给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

| 电视剧《开端》剧照

有学者认为,这体现了“羊群效应”:团体中一旦开始有某些偏向,群体商议讨论后,人们就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非常极端的观点。

但很多参与者回顾这个极端观点的形成过程,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人云亦云。他们是从现象形成某种推论,从结果发现了所谓原因,进而得出结论,这才加入了对被网暴者的审判。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的判断与网暴观点不谋而合。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虽然真相总会大白,但伤害已然造成。

其实,分析这些带着偏见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认知的误区

人们每天都会分析和推理,看到结果,自然会去联想原因和原因的原因。这一认识过程没错,从结果和现象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作出假设。是,如果缺乏对假设的充分验证,匆忙形成结论,完成审判,就容易陷入偏见。

每个人的背景和生活经验都会影响认知和判断,有人的地方就有偏见。我们甚至不需要印证或者对方承认就可以下结论。看到一个同事眼睛是肿的,会做何种判断?昨晚哭了?失恋了?跟领导吵架了?做了双眼皮手术?假设很多,这些假设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经验以及对她的背景了解,在这类事情上,对错无伤大雅,八卦的人可以通过打听、直接询问等方式加以验证。

但审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人们进行判断的时候,常常依赖的是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以此作为假设依据,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接着你得到太多信息,却搞不清楚哪些是无关的,就可能做出更糟糕的判断。因为人们通常不会从概率或者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依赖于自身记忆、直觉、情绪反应中得出可能的故事。这种情绪启动法常常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很喜欢抵制和它相反的东西,甚至会诋毁它。

所谓洞穴幻象,就是指人们常把自己想象出来的理论和观点到处乱套,他们不是让观点符合客观的事物,而是强使客观的事物符合他们的理论,或者他们只愿意看到那些符合其理论和观点的部分客观事物,而无视那些不符合的事物。

以朱易事件为例,列举如下事实:父亲是超级科学家、选拔赛不公开、另一名天才选手落选、朱易水平并不稳定、朱易是归化运动员等,加上一个很容易被放大的民间经验:“走后门”、“黑箱操作”,网民容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但这是不是我们的一种洞穴幻象呢?而我们等不及相反的证据出现,或者无视那些相反的证据,相信看到的就是真的,于是我们掌握了“真相”,于是我们开始挥舞“正义”的大棒。

冤假错案的机制:一个假设过于强大

美国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悲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理查德·朱维尔(Richard Jewell)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一名安保人员,他第一个发现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也正是因为他的及时发现,那次爆炸没有造成更大的危害。当时所有的媒体都将他捧为“英雄”。

可是FBI随后怀疑他是炸弹案的始作俑者,媒体的风向也随之转变。一夜之间,理查德·朱维尔从英雄坠落为疑犯。尽管最终,理查德·朱维尔被证明是无辜的,但是媒体对他名誉所造成的损害永远也无法挽回,走在大街上仍然有人会对他说“你是个凶手”。郁郁寡欢的理查德·朱维尔2007年因心脏衰竭去世,年仅44岁。

| 美国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悲歌》

电影中理查德·朱维尔从英雄变嫌犯,很大程度源自人们太容易单凭一个人的外表和行为对其做出假设。在外人眼里,朱维尔是个行为古怪、头脑固执的“肥宅”,朋友不多,甚至还和妈妈住在一起,可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兢兢业业的称职安保。肥宅有错吗?妈宝就变态吗?但FBI把这些表象与心态扭曲、想通过制造犯罪引起社会关注和认可的凶手联系在了一起。

在刑事案件中,类似的推理过程同样存在。警察面对的大多数案件,最初只知道死亡的时间、地点和死亡的方式,需要通过案件分析,提出潜在构成要素的假设,这个假设包括因果关系、杀人的过程,凶手预先会做什么样的准备,凶手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等等,后再通过侦查措施进行核实和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件事实。

办案人员会产生多种假设,其中九十九种可能都是错误的,需要靠证据去验证,就像一千片的拼图游戏,无数次尝试之后,你才会完成核心位置,逐渐呈现全貌。而错误就出现在某一种假设上,如果某一个假设过于强大,你就会越看他越像坏人,也就看不到一切他不是坏人的证据。

许多冤假错案就是这样产生的,认定事实的人排除了当事人的参与和辩解,垄断了对事实的发现权,并宣称其发现的才是客观事实。这时候嫌疑人往往百口莫辩,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面看到的蒙冤桥段,都是因为办案人员内心无比确信。

他们根据已知建立了假设,再围绕假设去收集证据,尤其是要努力获得嫌疑人的口供。此时一旦允许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那么一出悲剧就立即上演。

警惕自己正义满满的时刻

偏见多么可怕,在刑事案件中容易酿成冤假错案,而现实生活中,像理查德·朱维尔这样的悲剧仍不断上演,公众热衷于在不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得出结论,哪管结论往往是基于偏见和成见,与事实相去甚远。

不管是冬奥会上对朱易的网暴,还是对于寻亲案中对学州的网暴,认识过程都符合这一规律。从已知中建立假设,但这一假设仅体现了假设者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验,无人验证,众声喧哗里只有偏激的观点博人关注。而分析和推理过于理性,寻找证据的时间过于漫长,无法撩拨看客们的情绪。

网暴造成悲剧后,我们又谴责那些错误,觉得不公之处显而易见。也许,我们该反省的是,正是人类不当的认知习惯喂养了网暴的怪兽。

有研究显示,法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也不能使他们免于思维定势和司法偏见。但是,一旦法官认识到哪些偏见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就能够通过自我监督摒弃各种偏见。


有人说,可以通过网络实名和从严追究言论责任来扼制网络不端言论,但考虑到网络是民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不二场所,随意禁言、制裁过度又会影响到公民的言论自由。任何社会都应当允许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管它批评的是个人还是政府。水至清则无鱼,太严格的言论责任会导致网络的集体噤声,不敢怀疑、不敢批评,这又把网络世界言论自由的浮肿当成肥胖而下了猛药。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有必要警醒自己充满确信、正义满满的时刻,那时刻需要暂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这一种可能性而放弃另一种可能性呢?此时此刻的觉知是必要的,因为罗生门还有另一面。怀疑和反思并不是正义的敌人,盲目确信才可能导致不公。

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青松岭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2-1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大姐的转载: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4 收起 理由
无双 +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2-1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介绍!
发表于 2022-2-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无双老友报道: 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松岭 发表于 2022-2-13 11:56
欣赏了大姐的转载: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谢谢老友欣赏,加分,新周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友欣赏,新周好!

点评

情人节快乐  发表于 2022-2-14 12:58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若晨星 发表于 2022-2-13 15:53
谢谢无双老友报道: 风声丨从刘学州到朱易:当你感觉自己正义满满,你可能正在成为网暴一员

谢谢老友欣赏,新周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友欣赏,新周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友欣赏,新周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22 1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